图一,大埔头村庆灯盆菜宴盛况,灯棚搭建在敬罗家塾前。
「新春大吉!大家饮多杯!」当晚是农历正月十六,正是大埔头村一年一度的庆灯盆。华灯初上,热闹非常,村民欢聚法定古迹敬罗家塾外饮灯酒,祝贺声和欢笑声此起彼落。不如我就在这片欢乐声中,为大家介绍一下大埔的古迹文物,就从大埔头村讲起吧!
大埔头村每年正月都会在法定古迹敬罗家塾前搭建灯棚,棚内高挂添丁灯笼,向神明及祖先禀告过去一年村中出生的男丁,由正月初九至十二择吉日开灯,正月十九完灯。今年的庆灯盆由族中第二十六传族人邓善恒(大家都称他为「恒哥」)亲手监制,并主持打盆(即将烹制好的食物一层一层放进盆内),第一个打起的盆是献给祖先,感谢祖先庇佑,之后,大家便急不及待大快朵颐。
今年大埔头村在敬罗家塾外筵开一百一十席,村民和宾客边享用盆菜、边分享喜悦,实在是一大乐事。敬罗家塾是纪念邓族敬罗公(元亮祖第十世孙)在十三世纪迁居大埔头建村立业而兴建的,大家可能会问家塾是甚么?家塾既是祠堂、教育场所和族人议事地方,亦是凝聚血缘社群的平台。敬罗家塾曾用作「卜卜斋」学堂,二十世纪早期更是启智学校校舍。
图二,敬罗家塾
对于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来说,祠堂是他们维系族人的平台,例如大埔头敬罗家塾;而对于以地缘为纽带的社群来说,庙宇则是他们祭祀、议事和管理社区的地方,透过共同拜祭的神明来团结及组织地区社会,例如太和市的文武二帝庙(法定古迹)、林村放马莆天后宫(二级历史建筑)等。正因为大埔具有血缘和地缘的社群,因而孕育出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和群体网络。
大埔头邓族于康熙十一年(一六七二年)在观音河(今称林村河)的东北岸(即现时大埔旧墟天后宫一带)建立大埔墟,虽然现已沧海桑田,但从天后宫旁边的「旧墟直街」,便能佐证大埔墟的位置。昔日的大埔墟临近大步海,水上交通便捷,远至深涌、荔枝庄和塔门的居民也会在大埔墟贸易,墟市因此十分繁盛,是区内的经济重心,更是清初香港地区三大墟市之一。
在一八七三年,在泰亨的文氏族人和碗窑的马氏族人领导下组成大埔七约(「约」是村落联盟的意思),除了粉岭约和泰亨约外,其余的樟树滩约、林村约、翕和约、汀角约和集和约都是客家村落。七约在一八九二年在观音河的对岸(西南岸)另立新墟,名为太和市,又修建广福桥,方便各村村民到新墟买卖。以法定古迹大埔文武庙为祭祀中心的太和市,自建立后发展蓬勃,更取代了大埔墟的经济地位。
大埔墟天后宫及太和市文武二帝庙是两墟市的中心点,也是地方传统乡绅管治的平台。两庙曾设有公所,作为议事和仲裁纠纷的地方;在神明案前,又在乡绅的排解之下,绝大部分的纷争都能迎刃而解。走进文武二帝庙,可以看到记载大埔泰亨约文湛泉倡议集资兴建广福桥历史的「建造广福桥芳名开列」碑,如细心查看碑文,会在芸芸捐赠商号及人名中,可以看到「天主堂」三字,见证了教会参与乡村社会事务;大家亦会在碑文中找到不少碗窑马氏族人的名字,原来跟另一古迹──樊仙宫有关!
图三,大埔文武二帝庙的「建造广福桥芳名开列」碑。碑文显示「天主堂」是赞助团体之一。
太和市建立后不久,英国于一八九八年租借新界,并选了大埔为新界的行政中心,旋即在运头角里的小山丘上兴建现已列为法定古迹的大埔警署和北区理民府。大埔警署拥有荷兰式山墙、装饰窗拱和窗台、长长的砖拱游廊和中式的瓦顶,建筑整体设计配合得宜,现已活化为绿汇学苑。大家游览大埔警署及北区理民府,联同邻近的元洲仔前政务司官邸(法定古迹),便可了解昔日政府管治新界的历史。
图四 ,旧大埔墟火车站(已活化为铁路博物馆)
自九广铁路于一九一○年通车后,大埔与铁路沿线的地区连系变得紧密,为大埔社区带来很大的影响。旧大埔墟火车站(法定古迹,已活化为铁路博物馆)邻近太和市,车站的设计充满中式传统建筑的风格。车站以青砖建造,屋顶为传统中式人字瓦顶,门楼正脊饰有鳌鱼及宝珠,山墙则饰有寓意吉祥的图案,例如蝠鼠、牡丹、喜鹊、寿石和佛手,饶有意思。铁路博物馆内展出历史火车车厢和文物,让观众怀缅昔日的铁路运作,也供大家「打卡」分享。
图五,旧大埔警署(已活化为绿汇学苑)
我早前提到,文武二帝庙的「建造广福桥芳名开列」碑碑文反映碗窑马氏族人与太和市和广福桥的关系,早在明代晚期,文、谢两族已经在碗窑经营窑场,生产青花瓷器,是当时珠江三角洲唯一的青花瓷器窑场。清初,客籍马氏族人从广东长乐县南迁至大埔,向文氏出资购入窑场。大埔海运网络便捷,便利窑场成品外销,从政府报告得知,碗窑高峰期曾年产四十万件瓷器!后来由于广东地区加入竞争,碗窑最终在一九三二年停产。现时,与窑业有关的部分遗迹如牛碾作坊和窑炉已纳入法定古迹的范围,供奉陶匠守护神樊大仙师的樊仙宫也已列为法定古迹。樊仙宫相传由马氏兴建,从一八九七年「重修樊仙宫碑记」见到不少捐款人也曾捐助筹建广福桥,反映马氏积极参与大埔社区事务。毗邻樊仙宫的两所原乡村学校校舍,已改为碗窑展览场地展出碗窑的考古出土文物,我建议大家去看一看一件名为「军持」的出土文物,究竟「军持」是什么?来看看展览亲自揭开谜底吧!
图六,樊仙宫
大埔现有八幢法定古迹和多座已评级历史建筑,反映丰富的历史内涵,包括社区发展、政治、经济、宗教、行业、交通、教育和建筑。我诚意向大家推介「大埔古迹攻略」,在短短的路程,从古迹中领略历史、文化和艺术,岂不妙哉?大家快来吧!不要忘记去找找「军持」,看看它是甚么!
作者为文物保育专员蒋志豪
(本文刊于二○二三年二月十六日《am730 ─ 古迹.寻珍》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