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寻珍-二级历史建筑薄扶林前潮州八邑山场

位处薄扶林半山的潮州八邑山场
位处薄扶林半山的潮州八邑山场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唐朝诗人杜牧在《清明》一诗描述孝子贤孙在春风细雨下拜祭先人的景况。这令我联想起刚获古物谘询委员会评为二级历史建筑的薄扶林潮州八邑山场,这是首个由潮州社群为香港身故同乡兴建的坟场。中国人有浓厚的乡族和家国情,由同乡会组织、兴建和管理的坟场正正反映乡族之间守望相助的精神,亦体现让亡者入土为安,慎终追远的乡土情怀。

「潮州八邑山场」位处薄扶林鸡笼湾 (前称鸡笼环)山上,潮州社群称它为「义山」,由旅港潮州总工会及旅港潮州八邑商会合力设立;八邑是指潮安、潮阳、揭阳、饶平、澄海、普宁、惠来及丰顺八县。香港政府于1924年批出鸡笼湾土地准予兴建坟场,工程于1926 年竣工,为在港身故、祖籍潮州人士安葬之所,让在世的乡里可按照家乡仪式拜祭先人,也向亡者表达敬意。谈到义山的选址也非易事,当年的负责人走遍港九新界多处,包括青山、沙田、深水埗、香港仔等,寻找合适土地,最后敲定选址「后枕高山,前面大海,地形甚佳」的鸡笼湾。

八邑山场入口牌坊及八角凉亭
八邑山场入口牌坊及八角凉亭

义山依山而建,四边筑有石砌围墙,四角立有「潮州八邑义山界」界石,标示义山范围。义山内坟墓分层排列,拾级而上;入口处建有具标志性的牌坊及供休息的八角凉亭。牌坊为传统的两柱一间形制,但融入西方建造风格,匾额题有「潮州八邑山场」,柱上对联为「山间松子有僊意,亭外孤山无俗人」。至于八角凉亭,在香港较为少见,亭顶配以葫芦形顶饰,由八根方柱支撑,柱头有简约装饰。

总墓和石碑的款式属潮州式样,由负责工程的余鸣初先生在潮州订制,雇工来港建造。
总墓和石碑的款式属潮州式样,由负责工程的余鸣初先生在潮州订制,雇工来港建造。

通过牌坊后的空地,是昔日清明节扫墓时作临时厨房之用。再往前走是总墓、土地之神和先人之墓。总墓按照潮州样式设计,石碑在潮州订制,再聘请工匠来港施工。总墓的碑文为「潮州八邑先友之墓」,两旁的对联为「卯酉分金成吉壤,丹青片石纪先民」,意思是同乡先友安葬在这块风水上佳的墓地,树立碑石以作纪念。总墓饰有吉祥图案、鳌鱼及飞龙石雕图案,寓意子孙鲤跃龙门、科举独占鳌头。

立于义山围墙四角,标示范围的界石。
立于义山围墙四角,标示范围的界石。

义山于1947年因政府用地需要另作发展而停用,骸骨分别安排迁往和合石或沙岭坟场。八邑义山由1926年开始运作至停用,先后共安葬1800副棺柩。昔日,潮州社群在清明时节到八邑义山扫墓;现时潮州商会和同乡组织仍维持这传统,到和合石和沙岭潮州义山拜祭总墓;亦会为潮藉先友安排落葬及为安葬七年后无亲人认领的骨殖迁葬沙岭义山的公墓,反映乡族浓厚的守望相助精神。

潮州商会和同乡组织在刚过去的清明节到和合石义山总墓拜祭
潮州商会和同乡组织在刚过去的清明节到和合石义山总墓拜祭

潮州人非常团结,重视同乡之间互相照应,并努力维系生活习俗和礼仪,传承潮汕文化;潮州八邑山场便是潮属人士身份和文化其中一个载体。

作者为文物保育专员蒋志豪

(本文刊于二○二三年四月十三日《am730 ─ 古迹.寻珍》专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