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东麦夫人医局」名称镶嵌于医局主楼入口石门额上。
已有近百年历史的乡郊诊疗所「何东夫人医局」,活化成「何东夫人医局‧生态研习中心」,于刚过去的周末开幕。医局在发展局的「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下,交由啬色园营运和管理;复修工程在发展局的督导下,让珍贵的历史建筑重拾活力,供巿民欣赏和使用,增添社会和教育意义。
何东夫人医局为二级历史建筑,于1933年落成,是政府在新界兴建的首批乡郊诊所,服务金钱村、古洞、河上乡等地区居民。医局由何东爵士捐款兴建,以元配夫人麦秀英命名,医局名称现仍见于主楼入口石门额上。
医局由1934年至1973年为上水及邻近地区服务,主要用作产科中心及印度籍军人疗养所;1948年,医局增设病房,服务驻守新界区警务人员;其后医局用作普通科诊疗所,至2005年停止运作。
何东夫人医局主楼的对称设计和甚具可观性的屋顶。
何东夫人医局的建筑设计虽然简单,却蕴藏着特色,令人细味无穷。医局由一层高的主楼和副楼组成,中间以有盖行人走道贯连。医局糅合中西建筑风格,既展示中式传统建筑的礼制思想和文化,也散发着西方「艺术与工艺」风格。主楼中轴线和偌大的屋顶,突显主楼以中为尊及对称的布局,也令主楼与副楼产生鲜明的主次关系。主楼屋顶正脊、垂脊、戗脊、坡面和山花的造型尤为可观,加上双筒双瓦的筑砌方式,大大丰富了主楼屋顶的线条美。
修复何东夫人医局的木结构是工程最大的挑战。医局主楼和副楼的屋顶以木结构支撑,经岁月洗礼,木构件的支撑部位严重损毁,并有虫害问题;而医局具结构功能的山墙,也是以木材建造,有别于中式传统建筑以砖块筑砌,它同样出现严重的问题。复修工程需彻底解决医局木结构问题,但由于原建筑档案资料不足,亦要保护屋顶的原建筑风格,复修工程因此面对不少困难。
在修复过程中,工程团队发现主楼屋顶的木桁架和山墙的木构件损毁严重,并有虫害问题,需要更换。
复修历史建筑的重要原则,是尽可能使用原物料和工艺。医局因年代久远,缺乏文献档案,对了解医局兴建时使用的木材、构件、承托设计等,增加了不少困难。工程团队遂先以三维扫描测绘技术,重构木构件的承托模式,并安排一连串测试,以了解原木结构的木材品种、硬度和密度,然后才决定屋顶及山墙的复修方案。最后,工程团队确认医局屋顶的原木是硬木性质的龙脑香科及婆罗双科木材, 便以同一树科木材复修医局屋顶及山墙。
工程团队以三维扫描测绘技术,重构医局屋顶及山墙承托模式。
工程团队透过精密的测试确定医局的原木性质后,便以同一树科木材复修屋顶及山墙。
活化后的医局,不单保留建筑的原外观、设计、内部空间分布,还保留整组建筑群的布局。主楼现用作展览馆,还保留及展示何东爵士及夫人麦秀英的两帧珍贵瓷相。由于何东夫人喜爱养蚕,医局户外特别种植桑树,以兹纪念。
医局主楼内保留及展示何东爵士及夫人麦秀英的珍贵瓷相 ;门楣上也保留了昔日产房的英文字样。
医局外种植桑树,以纪念喜爱养蚕的何东夫人麦秀英。
何东夫人医局位处古洞乡郊,邻近塱原一带,绿树林荫,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特殊的生态环境。医局户外空间亦保留原有的果树。工程团队在复修建筑期间,已亲历大自然的四季变化,荔枝、龙眼、杨桃等果实累累,也与松鼠和青蛙等小动物打交道。现活化为生态研习中心的何东夫人医局,正好向市民推广文物保护、自然生态保育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作者为文物保育专员蒋志豪
(本文刊于二○二三年五月十一日《am730 ─ 古迹.寻珍》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