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寻珍-咖啡园请孤魂.念马棚先难友

农历七月十四日的盂兰节刚刚过去,虽然盂兰节又称为「鬼节」,但究其起源,与佛道有关,《盂兰盆经》更记载了佛祖弟子「目连救母」的感人故事,宣扬有关孝爱的伦理传统,劝化世人行善积德。

踏入农历七月,走在街头,到处会看到市民烧街衣祭亡魂;而香港各区潮籍人士则「接力」举办整整一个月的盂兰胜会,主要活动包括附荐祖先和祭祀阴曹无祀孤魂。香港的潮州人盂兰胜会于2011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香港潮州公和堂早在1897年在铜锣湾举办首届盂兰胜会,各潮籍族群社区其后相继举办,虽然活动范围及规模不一,但遍及全港。在盂兰胜会中,有大家熟悉的烧衣化宝、神功戏、派平安米、福品竞投等。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潮州公和堂盂兰胜会,疫情前每年都在铜锣湾摩顿台举行,其中一个特别环节,是在胜会首天到扫杆埔咖啡园请孤魂。

潮州公和堂于盂兰胜会首天到咖啡园请孤魂
潮州公和堂于盂兰胜会首天到咖啡园请孤魂

位于扫杆埔的咖啡园,曾于十九世纪用作种植咖啡豆,但园主的大计因香港气候不适合咖啡豆生长而失败告终,荒废的园圃其后用作华人安葬处。

1918年2月26日,跑马地马场发生大火,逾六百名中外人士丧生。惨剧后,东华医院积极救灾,协助处理罹难者遗骸。政府其后拨出位于扫杆埔咖啡园的土地安葬罹难者,东华医院则筹募经费。墓园由建筑师何想设计和监督工程,于1922年建成「戊午马棚遇难中西士女之墓」,墓园内立「马场先难友纪念碑」。东华医院总理于1923年送赠「规画周详」木牌匾予何想,以示谢意。

这座纪念碑是本港唯一为悼念这场惨剧而建的纪念碑,罹难者涉及中外人士,建筑设计糅合中西元素,极具心思。纪念碑面向西北,大致朝向跑马地马场方向,沿山势拾级而上。

墓园以花岗岩为主要建材,布局逞弧形,与传统中式墓地布局呼应,整体设计糅合中西传统建筑元素,于2015被列为法定古迹。
墓园以花岗岩为主要建材,布局逞弧形,与传统中式墓地布局呼应,整体设计糅合中西传统建筑元素,于2015被列为法定古迹。

纪念牌楼以花岗岩筑砌,顶部以绿色琉璃瓦铺盖,屋脊饰以陶塑鳌鱼和宝珠。牌楼中央上部刻有「福、禄、寿」三字,正中的石碑刻有「中西士女之墓」,石碑两旁的碑记载有先难友的名字,碑记两旁的石柱刻有「旅梦安归惊断离魂余劫烬;马蹄何处嘶残芳草賸烧痕」对联,描述当日惨剧情况,以示对死难者的哀思。纪念牌楼左开间立有中文碑记,讲述惨剧始末及记载墓园选址和施工过程。

「马场先难友纪念碑」的碑记与对联让人嗟叹这世纪前的惨剧,悼念先难友。
「马场先难友纪念碑」的碑记与对联让人嗟叹这世纪前的惨剧,悼念先难友。

墓园最高一层地台两旁分别建有双层八角凉亭,凉亭由八根细长的钢筋水泥柱支撑,屋顶铺盖绿色琉璃瓦,亭内设花岗石和水泥造的枱凳,而最低一层则设有一对化宝塔。地台全以花岗石条铺砌,段段贯连。纪念碑于2015年获列为法定古迹。

墓园内的双层八角凉亭
墓园内的双层八角凉亭

时至今日,每逢清明时节,东华三院仍会派员前往纪念碑扫墓,而潮籍公和堂则在盂兰胜会期间,到该处附近请孤魂,邀请马棚先难友到胜会会场接受施食。

作者为文物保育专员蒋志豪

(本文刊于二○二三年八月三十一日《am730 ─ 古迹.寻珍》专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