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寻珍-国宝文物「番禺神楼」 瞩目亮相香港

国家一级文物「番禺神楼」首次亮相香港,于九龙公园香港文物探知馆庭园展出
国家一级文物「番禺神楼」首次亮相香港,于九龙公园香港文物探知馆庭园展出。

筹备历四载的「同一屋簷下:岭南传统建筑源流与艺术」展览,于上星期隆重开幕。展览展出170多项来自粤港澳的岭南建筑重要文物,当中最瞩目的是于宣统元年(1909年)制作的「番禺神楼」。整座神楼以全木榫卯结构,精雕细琢,表面贴上金箔,金碧辉煌;五米高魁宏的神楼近距离矗立于参观者面前,气势磅礡;清代广州地区登峰造极的金漆木雕工艺,令人讚叹。

神楼是番禺岗尾社十八乡为「洪圣王出会」而建造。出会活动由清干隆年间至1950年代每年举行,持续了二百多年。当年十八乡轮流举办出会活动,出会时会抬着洪圣神像出游。各乡为隆重其事,会制作供奉洪圣王的神楼,与之前举办活动的乡村比并。目前在文物探知馆展出的神楼是番禺石楼乡制作,它的金漆木雕和彩绘装饰,冠绝其他乡镇。资料显示,明清两代,石楼陈族人才辈出,不少族人高中科举,造就石楼陈氏宗族在番禺地方的庞大影响力,他们建造的神楼也极富丽堂皇。

神楼属国家一级文物,极为珍贵,将它安全运送到香港并不容易。神楼重达4,700多公斤(即约4.7公吨),木构件共166件,每次搭建需由一名经验丰富的总指导师傅带同最少八名熟练技工,花至少五天才能完成。香港有幸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支持下,得到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同意借出,让「番禺神楼」可以在九龙公园文物探知馆的「同一屋簷下:岭南传统建筑源流与艺术」展览中与市民见面。

布展团队小心翼翼地安装神楼的龙柱。
布展团队小心翼翼地安装神楼的龙柱。

我和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副馆长及布展团队视察神楼装嵌情况
我和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副馆长及布展团队视察神楼装嵌情况。

这座宛如迷你宫殿的神楼,极之精致,是广东地区现存规模最大和最精美的木雕工艺品,它蕴藏岭南地区各项木雕技术,俨如岭南传统建筑木雕装饰艺术和营造的缩影;也是一部清末地方、民俗和社会的史书。神楼的每个榫卯均设计精妙,有效分布及承担神楼重量并方便出会活动前后搭建及拆卸;建造神楼时同时订制了八个樟脑木箱,储存及保护主要构件,亦便利运输,与现代「组装合成」的建筑概念相符。考虑到承重强度及有效资源运用等因素,神楼的主要支撑结构使用泰国柚木,其他部位则主要以老杉木建造。

神楼的主要构件包括龙柱、人物故事柱、压顶过樑、双龙戏珠横眉等等。最前排的一对龙柱,以浮雕刻上「鱼跃龙门」的典故,云龙缠柱上盘,十分生动;柱下方刻有「禹门」及栩栩如生的鱼,寓意鱼跃禹门(即龙门)化为龙,象征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龙柱上刻有龙(左)及「禹门」和鱼(右)
龙柱上刻有龙(左)及「禹门」和鱼(右)

龙柱后的一对人物故事柱,刻有多个民间耳熟能详的故事,例如刘备过江招亲、西厢记、岳飞智取蛇盘寨等。两条人物故事柱合共刻有208位古代侠义人物,内容极为丰富,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人物故事柱与龙柱上方是压顶过樑,此构件全长超过四米,由一块柚木制作而成,以花卉纹作主体装饰,花卉纹下方以通雕手法,刻划「郭子仪祝寿」图,构图人物造型多样,建筑物型态细腻,寓意光耀门庭、子孙满堂。

横眉上雕刻「双龙戏珠」,火珠上方雕刻有卷草纹和宝相花,寓意锦上添花(黄框所示);龙柱上方的压顶过樑及拱顶,以通雕技法雕刻「郭子仪祝寿」图,寓意光耀门庭、富贵长寿、子孙兴旺(红框所示)。
横眉上雕刻「双龙戏珠」,火珠上方雕刻有卷草纹和宝相花,寓意锦上添花(黄框所示);龙柱上方的压顶过樑及拱顶,以通雕技法雕刻「郭子仪祝寿」图,寓意光耀门庭、富贵长寿、子孙兴旺(红框所示)。

神楼最上方的横眉,是整座神楼正立面的视觉焦点,由三块柚木拼接,总长 4.48 米,通过榫卯连接下端的压顶过樑。横眉上雕刻「双龙戏珠」,双龙自两边祥云游走向正中的火珠,寓意吉祥如意。

能够让市民观赏刻工如此精致细腻,形体魁宏磅礡的「番禺神楼」,策划今次展览的古物古迹办事处应记一功!由于九龙公园香港文物探知馆的展厅无法容纳体积庞大的神楼,古迹办需克服场地挑战特地搭建临时展馆,并严格监控温度、湿度和环境亮度,令神楼得到合适保护及让公众舒适欣赏。

「同一屋簷下:岭南传统建筑源流与艺术」展览,追本溯源,解构岭南建筑源流以及其装饰工艺美学,市民可以透过170项平常难以近距离观赏的展品,认识岭南传统建筑特色,增添大家对身边传统建筑的了解。展期至明年6月2日,免费入场,展览期间会有多项配合活动,欢迎大家参与及细心欣赏。

作者为文物保育专员蒋志豪

(本文刊于二○二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am730 ─ 古迹.寻珍》专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