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寻珍-为历史建筑注入新生命

香港有1,300多幢历史建筑及法定古迹,部份建筑的原有的历史任务完结后未有新用途。发展局在2008年推出「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活化计划),伙拍非牟利机构,吸纳其创意及力量将部份政府拥有的历史建筑活化善用,推动公众积极参与保育。目前,已有12个项目正在营运,另有一个项目试行营运,当中不少甚受市民及游客爱戴。

随着新一年开始,第七期活化计划亦刚刚开展,当中包括屯门前哥顿军营Watervale House、山顶甘道23号和西营盘前华人精神病院三幢历史建筑。

在12月底,我向传媒朋友实地介绍 Watervale House。
在12月底,我向传媒朋友实地介绍 Watervale House。

已评为二级历史建筑的Watervale House,建于1933年,坐落于屯门青山公路青山湾段,依山而建,树木环抱,气氛宁静典雅。这座大宅原为商人Octavius Arthur Smith拥有,其后数度易手,亦曾是「中国现代糖业之父」冯锐(1899-1936)的居所。冯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出任广东省农林局长,利用科学方法种植甘蔗和提炼蔗糖,并于广东省建立中国首间现代蔗糖生产工场。

(图左)Watervale House主楼西面和南面立面有宽阔钢窗,窗户左右两旁是半露的双壁柱,柱身有垂直坑纹。(图右)柱头上有几何纹饰,带有古典元素。
(图左)Watervale House主楼西面和南面立面有宽阔钢窗,窗户左右两旁是半露的双壁柱,柱身有垂直坑纹。(图右)柱头上有几何纹饰,带有古典元素。

英国军部在 1959 年购入这座建筑,后来成为以英军少将 Charles George Gordon(1833-1885)命名的哥顿军营(Gordon Hard Camp)的军官会所。Watervale House的室内空间布局别具特色,内部由拱门分隔,阔大的门窗把自然光引入室内,加上壁炉、壁柱、天花饰线、木制地板等古典装潢,令建筑洋溢昔日建筑工艺和风格。

主楼内部由拱门分隔空间,加上花岗石筑砌的壁炉,反映昔日建筑工艺和风格。
主楼内部由拱门分隔空间,加上花岗石筑砌的壁炉,反映昔日建筑工艺和风格。

山顶甘道 23 号大宅是另一幢纳入新一期活化计划的建筑,它建于 1887 年,首任业主是爱尔兰裔御用大律师John Joseph Francis(1839-1901),曾参与调查「拐带妹仔事件」和草拟《拟设华人保良会专保护妇女及幼童章程》,即日后的《保良局条例》。这座楼高两层的大宅,是山顶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欧式洋房之一,由著名建筑师事务所 Danby & Leigh (重组后改称 Leigh & Orange)设计,原名为「Stonyhurst」,后改称 「Glen Iris」及「Carrick」,并沿用至今。

甘道23号建于1887年,被评为一级历史建筑。大宅的欧式风格雅致,建筑的不少原有构件(例如:木地板) 保存良好。
甘道23号建于1887年,被评为一级历史建筑。大宅的欧式风格雅致,建筑的不少原有构件(例如:木地板) 保存良好。

与前面两幢私人大宅截然不同的是西营盘前华人精神病院。香港早年没有照顾精神病人的院舍,外籍患者会被关在监狱,等待遣返原居地。1884年政府于东边街兴建外籍人士精神病院,其后于1891年,在旁边兴建医院,照顾华人患者,两者其后于1906 年合并成为域多利精神病院。随着1961 年青山精神病院落成,前华人精神病院亦完成使命而关闭。

属二级历史建筑的前华人精神病院于1891年落成,当时专门收容华藉病人,精神病院的部份原有格局仍然保留。
属二级历史建筑的前华人精神病院于1891年落成,当时专门收容华藉病人,精神病院的部份原有格局仍然保留。

我们较早前举办了导赏团及工作坊,向有兴趣的机构讲解活化计划的评审准则、申请需注意事项和项目的技术范畴等,并邀请了第二期活化计划的伙伴——「绿汇学苑」,分享旧大埔警署活化和推广市民认识永续生活的宝贵经验,参与的机构反应热烈。

有兴趣机构的代表参与导赏团,到Watervale House视察。
有兴趣机构的代表参与导赏团,到Watervale House视察。

「绿汇学苑」代表在工作坊与出席者分享活化旧大埔警署的宝贵经验。
「绿汇学苑」代表在工作坊与出席者分享活化旧大埔警署的宝贵经验。

我期待在未来与非牟利机构合作,将这些珍贵的历史建筑活化,成为区内的新文化地标,为香港的活化历史建筑注入新动力。

如想了解更多计划详情,可浏览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的网页: www.heritage.gov.hk/tc/revitalisation-scheme/batch-vii-of-revitalisation-scheme/index.html

作者为文物保育专员蒋志豪

(本文刊于二○二四年一月十七日《am730 ─ 古迹.寻珍》专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