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茶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早采制和饮用茶的国家。陆羽《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说明有关茶的使用最早可追溯至四千多年前的神农氏。谚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反映茶于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中国南方沿海地区,例如广州、香港、泉州、厦门等,早是海上贸易的重要口岸及集散地。宋元时期,广州是中国南方主要贸易港,香港正位处通往广州的航线上。港铁于兴建宋皇台站时,在圣山遗址考古出土大量宋元外销瓷器,反映当时的九龙湾与海上贸易活动息息相关。出土文物中,不乏宋代常见的茶具 —— 茶盏和水注。
宋皇台圣山遗址出土产自福建窑口的青瓷水注(左)和浙江龙泉窑的青瓷盏(右)。
宋人十分讲究泡茶方式,流行「点茶法」,泡茶前会先把茶叶碾成粉状的茶末,放入茶盏,再用水注将沸水注入茶末中,用茶刷调拌茶汤,当茶末和水调和成膏状,再将沸水一边注入茶盏,一边打发茶汤成泡。
当时文人雅士喜爱收藏好茶,饮茶时会比拼茶叶质素及备茶技巧,称为「斗茶」,即是比拼备茶的功夫,以盏内泡沫多和持久,而盏边不见水痕就是上佳好茶。
既然要「斗茶」,宋代也有斗茶器具 —— 建盏。斗茶除比拼茶叶的香气、味道和口感外,也相当讲究品相。宋人对茶汤与器具的搭配要求甚高,喜欢用黑釉茶盏,釉色深黑,更易于观察茶面泡沫,而茶盏器型宽且深,便于注水搅拌,较厚的釉和胎,有利于保存茶温,故为斗茶人士所爱。最著名的茶盏是福建省建窑生产的「建盏」。茶盏的釉在高温烧制下会产生变化和变色,茶具表面会呈现浅色的纹理。圣山遗址出土带浅色斑点的黑釉盏,另一茶盏有类似鹧鸪胸前斑点的纹饰,被称为「鹧鸪斑」。
宋皇台圣山遗址出土的黑釉茶盏(左)和鹧鸪斑釉盏(右)。
宋代茶叶的贸易与税收,为朝廷带来重大收入。圣山遗址出土的文物,道出当年海上贸易的兴盛。宋室为保证此收入来源,非常重视运输安全。宋沿用唐代的「纲运法」,由官兵分批分段押送货物,如果运送途中遇到危险,马上通知后续船队,降低运输风险,减少损失。不仅茶叶,其他贵重货物如盐、银钱等皆以这方法运送。圣山出土的陶瓷,书有「纲」和「纲司」,反映这些陶瓷与纲运有关,亦标明了负责该批纲运的人员。
宋代以「纲运」形式运输,由官兵分批分段押送,以保障运输安全。图为「圣山遗粹」展览中书有「高纲司」的瓷器,反映瓷器以纲运形式运送,并标明负责该批纲运的人员。
这些充满文化内涵的出土文物,现正在港铁宋皇台站展出。港铁于兴建宋皇台站时,委讬考古专家于圣山遗址(即现时宋皇台站一带)进行考古发掘,出土大量宋元时期的考古遗存。历史文献中,有关香港宋元时期(960-1368年)的记载,可说寥寥无几,圣山遗址出土的丰富文物,是研究香港宋元历史的重要资料。发展局古物古迹办事处一直持续整理及研究这批出土文物,并于早前更新宋皇台站展出的「圣山遗粹」文物展览,增加「宋皇台与海上贸易」部份,展览内容和展品更为丰富。
发展局古物古迹办事处最近更新「圣山遗粹」展览,增设「宋皇台与海上贸易」部份,共展出逾五百件珍贵文物,包括宋代茶具。
更新后的宋皇台站「圣山遗粹」展览,透过展品辅以文字和图片介绍宋人的生活,例如饮茶、斗茶、焚香、文人生活、建筑、货币和物流运输等,市民可扫描贴在展柜的二维码,聆听语音导赏,了解宋代香港的生活风貌。
作者为文物保育专员蒋志豪
(本文刊于二○二四年四月二十五日《am730 ─ 古迹.寻珍》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