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寻珍-天后诞记香港天后古庙

香港位处珠江口,海岸线绵长,渔业及海上经济及物流运输活动蓬勃,天后崇拜早在宋朝已传入香港,与天后崇拜相关的历史文化亦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在香港的传统庙宇中,以天后庙为数最多,当中四间列为古迹 ,另有超过三十间被评级为历史建筑。

一般天后庙均是临海兴建,方便渔民或船舶参拜,部份因填海造地而变得远离岸边,而它们的所在位置则反映了海岸线的历史变迁。然而,当中也有例外 -- 位于粉岭龙跃头文物径上的天后宫就是远离海岸的。我较早前造访了天后宫,与村长就天后宫的历史与文物交流。

邓根年村长分享龙跃头天后宫的历史和介绍庙内文物。
邓根年村长分享龙跃头天后宫的历史和介绍庙内文物。

村民带备祭品到龙跃头天后宫诚心拜祭天后娘娘
村民带备祭品到龙跃头天后宫诚心拜祭天后娘娘。

龙跃头天后宫于 2002年列为法定古迹,虽然始建年份已难以稽考,但庙内两口分别铸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及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的古钟,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是天后宫的重要文物,也是现存香港庙宇中历史最悠久的器物之一。龙跃头邓族原籍江西吉水,信奉天后。村中父老相传在元代中后期,邓族于龙跃头开基立村后不久,便兴建了天后宫为村中主庙,至二百年后的明代中晚期,才在天后宫旁兴建松岭邓公祠(同为法定古迹),作为邓族祠堂。

龙跃头天后宫的两口古钟,是现存香港庙宇中历史最悠久的器物之一;次间供奉的是周王二公,即清初向朝廷力陈复界的两广总督周有德和广东巡抚王来任。
龙跃头天后宫的两口古钟,是现存香港庙宇中历史最悠久的器物之一;次间供奉的是周王二公,即清初向朝廷力陈复界的两广总督周有德和广东巡抚王来任。

龙跃头天后宫以外,全港还有三间已列为古迹的天后庙,分别是铜锣湾天后庙、油麻地的天后古庙建筑群,以及西贡佛堂门天后古庙。

铜锣湾天后庙建于清中叶干隆年间,庙内的牌匾、对联、香炉、石狮和石案等文物皆自清代保存至今;而历史最悠久的文物是一口古钟,钟上铭文刻铸年份是干隆十二年(1747年);正门门额「天后古庙」的题字和两旁的门联,则是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时所立。根据庙内重修碑记,当年几百华商踊跃捐款,庙宇才得以重修成现在所见的规模。天后庙屋脊装饰华丽,前进脊饰有双龙戏珠、博古、鳌鱼和陶塑;庙内的装饰和对联采用剪瓷工艺,在香港甚为罕见。古庙于 1982年列为古迹。

铜锣湾天后庙正脊上的双龙戏珠和陶塑装饰。
铜锣湾天后庙正脊上的双龙戏珠和陶塑装饰。

庙内的剪瓷装饰。
庙内的剪瓷装饰。

位于油麻地众坊街的天后古庙是九龙区现存规模最大的天后庙建筑群,古庙及旁边的公所和书室早年兼具祭祀、仲裁及教学等功能,对九龙区历史意义重大,也见证油麻地的地貌及文化变迁。古庙建筑群于2020年列为古迹。

油麻地早在1865年已有天后庙,后毁于风灾,现时的古庙是1876年迁往该处;其他四座毗邻庙宇的公所、福德祠及两所书院,于1894年至1920年间分阶段建成。五座建筑中,以天后古庙规模最大,装潢最考究。古庙正立面建有簷廊,两次间建鼓台,鼓台上的花岗石柱及柱础雕工精美,正脊饰有石湾陶塑,造工精巧。

油麻地天后古庙迄立众坊街逾140年,见证该区地貌及文化变迁。
油麻地天后古庙迄立众坊街逾140年,见证该区地貌及文化变迁。

位于西贡佛堂门,于去年列为古迹的天后庙,是本港少数仍然面向大海的天后庙,规模冠绝全港天后庙,故有「大庙」的美誉。庙后的山坡上保存了一块南宋咸淳甲戌年(1274年)的刻石,是香港现存最早有纪年的刻石,反映古庙悠久的历史。

大庙属三路两进布局,中路是主殿,正立面门额刻「天后古庙」,正脊上饰有二龙戏珠陶塑。大庙虽曾经历多次重修,但早年的整体环境和空间布局至今仍保存完好 。在古庙内,我们仍可以见到历史悠久的建筑和装饰构件,例如花岗石柱、香亭的彩绘、彩门、簷板、地砖等。

规模冠绝全港的佛堂门天后古庙
规模冠绝全港的佛堂门天后古庙。

香港天后诞于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虽然随着香港社会经济发展及转型,海上作业人数减少,但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依然是重要节庆。今年天后诞适逢五月一日劳动节假期,尽管当天多区出现大雨,仍无阻善信到各区天后庙诚心参拜和市民到偏远地区的天后诞观看庆祝活动。疫情后复办的元朗十八乡天后宝诞会景巡游,更吸引大批市民冒雨观赏。

吉澳天后诞庆祝活动(照片由邝嘉仕提供)
吉澳天后诞庆祝活动。 (照片由邝嘉仕提供)

对岭南庙宇建筑或天后诞传统信仰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抽空参观香港的天后庙。

作者为文物保育专员蒋志豪

(本文刊于二○二四年五月九日《am730 ─ 古迹.寻珍》专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