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宗颐文化馆(饶馆)今年庆祝启用十周年,饶馆是发展局「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的首批项目,由荔枝角半山上被评为三级历史建筑的建筑群活化而成。这历史建筑群见证香港在中国近代史的起伏跌宕,也勾勒出荔枝角在香港发展上的百年变迁。
饶馆的所在地百多年来经历了不少变迁,先后用作清政府九龙关的深水埗关厂、英治下俗称「猪仔馆」的华工屯舍、控制疫症蔓延的隔离检疫站、监狱、传染病医院和精神病疗养院等;地理位置亦从靠近岸边变成内陆土地。抚今追昔,原建筑群在香港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肩负不同使命,见证香港历史发展的篇章。
饶馆东边山坡上现时仍保留一块「九龙关地界」碑石,见证此处曾经用作九龙税关。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粤海关设立九龙关,向来往商船抽税;九龙关下设汲水门、九龙城、佛头洲和长洲关厂;位于马湾的汲水门关厂,附设荃湾、谷湾和深水埗三分厂。1895年,深水埗分厂转为关厂,即今天饶馆所在之地。在山岗上设立的九龙关深水埗关厂,印证着荔枝角以前靠近海岸线的地理位置。清政府和英国于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后,边界北移至深圳河,深水埗分厂也完成历史任务,停止运作。
饶馆东边山坡上的「九龙关地界」碑石
二十世纪初,位于非洲南部的英国殖民地发现金矿,英国人在清廷英属租界天津、威海卫、汉口等地大量招募华工到非洲开矿,当时香港是华工飘洋过海的中转站,华工会被安排在香港短暂停留。1904至1906年间,饶馆内建筑,便成为华工远赴南非的屯舍(俗称「猪仔馆」);至1906年英国政府禁止华工贩卖后,屯舍才被废置。
当年荔枝角虽偏离市区,但交通尚算便利,政府于1910年一度将这些「猪仔馆」改建为隔离检疫站。至二十年代,由于中环域多利监狱爆满,港英政府又将检疫站改建成低设防的荔枝角拘留营,用作囚禁男性罪犯,直至三十年代赤柱监狱落成。
三十年代后期,香港传染病肆虐,政府遂将空置的荔枝角监狱,改建成荔枝角传染病医院。随着医疗卫生服务的改善和普及,加上玛嘉烈医院落成启用,荔枝角传染病医院便改用作痲疯及精神病患者的疗养院。其后葵涌医院于1981年落成,接收疗养院的精神病患者,医院遂于2000年转型为「荔康居」长期护理院;至长期护理院舍落成投入服务后,「荔康居」关闭,服务超过60年的荔枝角医院正式完成历史任务。
长期护理院「荔康居」的标示牌仍保存在饶馆警卫室旁。(图片来源:饶宗颐文化馆)
饶馆建筑群具红砖外墙和金字屋顶,设计朴实、展现实用功能;在「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下,在2014年由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活化为多用途文化平台,为这承载着百年历史的建筑群注入新生命,透过传扬香港文化,服务市民和游客。活化后的饶馆建筑群,分布在山坡上,分为上、中、下三区;上区由五座建筑组成文物旅馆「翠雅山房」、中区六座建筑为文化活动场地和餐厅、下区则是展览馆。经历了十年发展的饶馆,已成为香港的文化地标,传承中华文化。饶馆活化过程遇到不少挑战,有机会再在专栏与大家分享。
饶馆活化后,为承载着百年历史的建筑群注入新生命。(图片来源:饶宗颐文化馆)
饶馆透过举办不同活动传扬香港文化,服务市民和游客。(图片来源:饶宗颐文化馆)
饶馆邻近市区,距离港铁美孚站,只有约十五分钟步程,但同时隐于繁嚣,自成一隅。我邀请大家到饶馆走走,在园区感受鸟语花香洗涤心灵之余,透过展览和活动了解及欣赏中华文化和艺术。
作者为文物保育专员蒋志豪
(本文刊于二○二四年七月四日《am730 ─ 古迹.寻珍》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