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寻珍-探寻汇聚中外文化的历史建筑

香港位处中国南端,自古以来是商船往来停泊和补给的天然良港。频繁国际贸易令香港成为不同宗教及文化背景人士汇聚交融的集中地,造就多元共融、和平共处的社会。不少珍贵历史建筑既展现中西融合建筑特色,也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值得大家发掘和欣赏。

发展局文物保育专员办事处今年举办的「古迹周游乐」,特别以「中西荟萃」为主题,介绍11个法定古迹及已评级历史建筑。让我在今期的「古迹.寻珍」为大家介绍这些历史建筑。

搭乘中环至半山自动扶手电梯,在坚道与摩罗庙街之间,会经过香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回教清真礼拜总堂。这座位于中环些利街的法定古迹,于1916年落成,百多年来见证本港穆斯林社群的发展,现时仍然是香港穆斯林社群重要的礼拜和聚会场所。

回教清真礼拜总堂具丰富伊斯兰清真寺建筑特色,宣礼塔的圆拱顶配以尖饰,正门门廊和礼拜殿入口有多叶形尖拱门。
回教清真礼拜总堂具丰富伊斯兰清真寺建筑特色,宣礼塔的圆拱顶配以尖饰,正门门廊和礼拜殿入口有多叶形尖拱门。

至半山罗便臣道向西面走,会经过另一座特别的宗教建筑 -- 属一级历史建筑的犹太教莉亚堂。此教堂由犹太裔的沙宣兄弟为纪念母亲而兴建,于1901年奠基,1902年落成。莉亚堂于1997年至1998年间进行复修,有关保育及复修工作于2000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杰出项目奖。

犹太教莉亚堂设计结合中世纪西班牙与东犹太建筑风格,左右有八角形塔楼,中轴对称。
犹太教莉亚堂设计结合中世纪西班牙与东犹太建筑风格,左右有八角形塔楼,中轴对称。

继续沿罗便臣道走至列堤顿道,会到达圣士提反女子中学。该校由英国海外传道会创办,是本港首批女子学校之一。学校于1923年在现址兴建,主楼属法定古迹,设计概念和布局与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风格相类似,别具特色。

圣士提反女子中学主楼墙身以麻石筑砌,屋顶为金字形木桁架及中式瓦面结构。
圣士提反女子中学主楼墙身以麻石筑砌,屋顶为金字形木桁架及中式瓦面结构。

半山另一座甚具特色的教堂是麦当劳道的基督科学教会香港第一分会。基督科学教会源于美国波士顿,位于麦当劳道的教堂建于1912年,是香港第一分会在香港的唯一会堂,现为二级历史建筑。

基督科学教会香港第一分会建筑采用新希腊风格,旁边翼楼于1956年加建。
基督科学教会香港第一分会建筑采用新希腊风格,旁边翼楼于1956年加建。

离开半山,大家不妨于铜锣湾道访寻隐藏于闹市一隅的基督君王小堂。这座宏伟的一级历史建筑,由源自法国的沙尔德圣保禄女修会于1928年兴建。这座西式教堂建筑有双层中式瓦顶,非常独特。小堂为静修地方,平日不对外开放参观,今年难得为古迹周游乐安排免费导赏团,大家万勿错过。

宏伟的基督君王小堂曾是电影《英雄本色》取景场地。
宏伟的基督君王小堂曾是电影《英雄本色》取景场地。

位于黄泥涌道马场附近的印度庙,是香港首间亦是最大的印度庙宇,由香港印度教协会在1953年兴建。庙宇既供奉神明,也是印度教族群庆祝节日及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

属二级历史建筑的印度庙,建筑糅合印度传统及西方建筑特色。
属二级历史建筑的印度庙,建筑糅合印度传统及西方建筑特色。

另外两座与西方宗教相关并已活化作新用途的法定古迹,分别为薄扶林道的香港演艺学院伯大尼校园和中环炮台里的前法国外方传道会大楼,它们均由法国外方传道会(又称巴黎外方传教会)兴建。

香港曾经是法国外方传道会在东亚地区的宣教重地。伯大尼校园前身为伯大尼修院,建于1875年,是法国外方传道会的疗养院。修院的保育及活化方案于2008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荣誉奖。至于中环前法国外方传道会大楼,则建于1917年,曾是传道会在香港的司帐处。大楼曾先后用作多个政府部门的办公室,于1997至2015年期曾是香港终审法院所在地,现时提供予法律相关组织使用。

香港演艺学院伯大尼校园(左)原为伯大尼修院,具新哥德式建筑风格,设计布局对称。前法国外方传道会大楼(右)以花岗石和红砖建成,至今仍保留不少具历史价值的建筑特色。
香港演艺学院伯大尼校园(左)原为伯大尼修院,具新哥德式建筑风格,设计布局对称。前法国外方传道会大楼(右)以花岗石和红砖建成,至今仍保留不少具历史价值的建筑特色。

今年古迹周游乐亦有一些历史建筑发挥着推动香港中外文化汇聚交流的重要角色。中环下亚厘毕道艺穗会现址建于1892年,原为旧牛奶公司仓库南座,用作储存在薄扶林生产的牛奶。活化后的旧仓库成为展览、表演和文化活动处所。

艺穗会现为一级历史建筑,在1970年代以前是牛奶公司的总部。
艺穗会现为一级历史建筑,在1970年代以前是牛奶公司的总部。

最后要介绍两座今年完成活化的二级历史建筑,分别是位于佐敦觉士道的香港话剧团教育中心和上环士丹顿街88及90号,两座建筑均与葡萄牙人或社群有关。香港话剧团教育中心原为贾梅士学校,建于1902至1903年间,原本是私人住宅,于1954年由葡侨教育及福利基金营运学校,见证葡萄牙社群在香港生活的历史。建筑仍保留原来的葡萄牙校名「Escola Camões」。

前贾梅士学校活化为戏剧教育中心正好传承其原有的教育角色。
前贾梅士学校活化为戏剧教育中心正好传承其原有的教育角色。

至于1951年落成的士丹顿街88及90号,邻近荷里活道《华侨日报》,据说曾是报社创办人陈楷及岑维休的临时居所,部份单位也曾是报社职员宿舍。这栋唐楼由葡萄牙籍建筑师Antonio Hermenegildo Basto参与设计,现时已活化作共居空间,并设有「唐楼体验馆」,还原及展示昔日唐楼间隔及建筑特色。

士丹顿街88及90号 (右)属「卅间」社区的唐楼组群之一,其中一个展示单位保留原有木窗、木制摺门和深红色地砖等建筑元素。(图片来源:市区重建局)
士丹顿街88及90号 (右)属「卅间」社区的唐楼组群之一,其中一个展示单位保留原有木窗、木制摺门和深红色地砖等建筑元素。(图片来源:市区重建局)

今年古迹周游乐由10月1日至11月30日举行,内容十分丰富,我鼓励大家把握机会参观这些历史建筑,或参与免费导赏团。有关活动详情,可浏览文物保育专员办事处网页www.heritage.gov.hk或Instagram专页「活历 • 香港」(www.instagram.com/hkheritagelive/)。

作者为文物保育专员蒋志豪

(本文刊于二○二四年九月二十六日《am730 ─ 古迹.寻珍》专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