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香港古生物学及地质学界别的大日子,发展局局长甯汉豪公布在香港东北水域的赤洲,发现恐龙骨骼化石。
恐龙最早约在2亿3000万年前出现。我们经常听到的侏罗纪至白垩纪(约2亿100万年前至约6600万年前)是恐龙繁盛的时期。香港地质资源丰富,拥有香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当中因岛上红色沉积岩而闻名的赤洲,含有约于1亿至7000万年前白垩纪时期形成的沉积岩,正值恐龙活跃的年代。
发展局年初接到渔农自然护理署(渔护署)通知,指赤洲的沉积岩可能含有疑似脊椎动物化石。收到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后,我们随即联络了国家在恐龙研究方面的权威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脊椎所),邀请他们派出专家来港合作跟进。专家与古物古迹办事处(古迹办)和渔护署人员到岛上考察,并采集岩石样本,经制作切片后送到实验室分析,同时清修样本。透过偏光显微镜观察切片,专家确认化石属大型年长恐龙的骨骼组织。
古脊椎所专家于赤洲采集岩石样本。
笔者和古脊椎所专家较早前再登岛研究赤洲岩石。
古脊椎所专家清修岩石内的恐龙骨骼化石。
清修后的岩石样本,红框内为其中一块露出的恐龙骨骼化石。(古物古迹办事处藏品)
另一块恐龙骨骼化石(红框内)。(古物古迹办事处藏品)
由于在赤洲发现的恐龙化石分布比较零散,且有风化痕迹,古脊椎所专家推断发现化石的地点,很可能不是恐龙死亡的「第一现场」。恐龙死亡后,遗骸可能经过河流冲刷,被水流带到赤洲,然后再被埋藏,分散地保存在砂岩之中。因此,在赤洲遗址发现完整恐龙骨骼化石的机会甚低。
相信大家都想知道发现的化石属于哪类恐龙。然而,目前掌握的资料实在有限。从已完成清修和拼合的两块化石样本所见,化石体积较大,白垩纪时期,陆地上有这么大的骨头的动物只有恐龙,而骨骼化石呈板状结构,专家推测较大机会是恐龙的肩部或臀部骨骼。专家亦从观察骨组织切片,初步判断化石属于大型蜥脚类恐龙或鸟臀类恐龙,它们均是植食性的恐龙。古脊椎所专家建议深化赤洲野外调查,采集更多化石样本进行清修和研究,相信会发掘更多珍贵的恐龙资料,以确定恐龙的品种,长远追寻香港的恐龙故事。
古脊椎所专家推测赤洲的大型恐龙,可能是蜥脚类恐龙(左图示例)或鸟臀类恐龙(右图示例)。(照片由古脊椎所提供)
从赤洲白垩纪地层和沉积岩的特征,可推断恐龙生存时期的气候炎热偏干;白垩纪时期赤洲及附近地方地形应是狭长的低洼地区,沉积大量砂石,并有河水流经,雨季时,河谷可能变成泛滥平原。
香港以往也曾发现鱼类、植物和其他动物化石,包括于2021年在船湾及深涌发现由泥盆纪至侏罗纪早期(即约4亿至1亿9000万年前)三件介形类和菊石化石。
2021年于船湾及深涌发现的介形类(左一、二)和菊石(右一)化石。(古物古迹办事处藏品)
香港虽然是弹丸之地,却拥有丰富多样,且具国际重要性的地质地貌。这次发现大型恐龙化石,为香港古生物研究提供重要资料,意义重大。
为了让市民更好认识古生物和化石研究,古脊椎所副研究员裴睿博士和赵祺博士将于今日(10月24日下午三时,在九龙公园香港文物探知馆举行讲座,介绍恐龙简史、中国恐龙以及恐龙的骨组织研究;参加讲座的市民可于讲座后率先观赏已清修的恐龙骨骼化石。该化石亦会于10月25日(星期五)开始在探知馆大堂展出。
另外,古迹办现正于探知馆庭院,盖建临时工作室及展示空间,日后供市民参观恐龙化石清修过程及恐龙化石的相关资料,预计今年年底开放。
作者为文物保育专员蒋志豪
(本文刊于二〇二四年十月二十四日《am730 ─ 古迹.寻珍》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