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寻珍-大湾区文化遗产论坛 -- 历史文化一脉相承

粤港澳大湾区自古同属岭南地区,历史文化一脉相承。继2022年在香港举行首届大湾区文化遗产论坛后,上星期在澳门一连两日(10月31日至11月1日)举行第二届论坛;论坛成果丰硕,进一步加强三地于在考古及历史建筑方面文化遗产的合作。

在2022年于香港举行的首届论坛上,三地签署《关于深化粤港澳大湾区考古及文物建筑交流与合作意向书》。《合作意向书》签署后,三地在香港已经携手举办了两个展览。我们在策展时,精选香港的文物,与来自广东和澳门的文物进行对比,让文物对话。这种特别的策展方式,深受市民大众欢迎。在今届论坛,三地的合作又迎来一个重要里程碑,启动了三地在过去两年携手筹划的首条「粤港澳大湾区文物主题游径」,这条跨越三地的游径以教育类建筑为主题,涵盖三地共98项历史建筑,突显岭南地区重视教育,也反映三地在历史及发展上的紧密关联,我会在下期文章详细向大家介绍。

「粤港澳大湾区文物主题游径」启动仪式,三地推出跨地域的教育文物径。发展局局长甯汉豪(中)、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龙家有(左)及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局长梁惠敏(右)主持启动礼。
「粤港澳大湾区文物主题游径」启动仪式,三地推出跨地域的教育文物径。发展局局长甯汉豪(中)、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龙家有(左)及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局长梁惠敏(右)主持启动礼。

这次论坛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的融通与共享」,多位来自北京、粤港澳大湾区、英国、葡萄牙等地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先后发表专题研究成果和演讲。香港邀请了六位讲者于论坛发言,包括我、香港古物谘询委员会主席苏彰德教授、保育历史建筑谘询委员会主席许焯权教授、英国纽卡素大学麦考德景观中心副研究员范旼澔博士(Dr Mick Atha, Research Associate, McCord Centre for Landscape, Newcastle University, UK) ,以及我两位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的同事,从六个专题与大家分享香港的文化遗产,它们与大湾区文化遗产的关联与传承、活化历史建筑和海上丝绸之路等。香港古物谘询委员会和保育历史建筑谘询委员会一共有21位委员,专程往澳门出席论坛、与专家深入交流和参观澳门最新的活化历史建筑项目。

我在论坛上分享香港文物与大湾区文物的关联,以及香港怎样传承岭南传统建筑的工艺。
我在论坛上分享香港文物与大湾区文物的关联,以及香港怎样传承岭南传统建筑的工艺。

香港古物谘询委员会主席苏彰德教授(左)和保育历史建筑谘询委员会主席许焯权教授(右),分别分享大湾区在文化遗产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遗产-香港的故事。
香港古物谘询委员会主席苏彰德教授(左)和保育历史建筑谘询委员会主席许焯权教授(右),分别分享大湾区在文化遗产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遗产-香港的故事。

英国纽卡素大学的范旼澔博士亦在论坛上公布了一项令人鼓舞的研究结果。过去两年,范博士和其团队与古迹办合作进行跨学科研究,利用地理资讯系统的遥感数据,探寻香港古代高山地区的考古遗迹和研究高地石砌梯田。团队确认位于新界中部大帽山和草山约2500公顷土地,与大屿山弥勒山约800公顷土地的高地石砌梯田,研究指出两处梯田属不同设计︰前者排列工整,依山势倾斜组成;而大屿山的梯田则广泛分布,是一组组不规则依等高线平整而建的平顶梯田。

笔者与古迹办团队和范旼澔博士去年于草山进行考察研究。
笔者与古迹办团队和范旼澔博士去年于草山进行考察研究。

研究团队从田野采集16个梯田样本,以光释光进行剖析及测年(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profiling and dating),分别检测出11组测年数据,显示草山的梯田可能建于宋至清代;大帽山的梯田则建于元代至明初,有可能与清康熙《新安县志》记载大帽山上种云雾茶有关;弥勒山多组数据主要属于明代,但其中一组追溯至唐代,反映香港先民于唐代可能已在高地以梯田模式耕作。研究结果令人鼓舞,对了解香港历史和考古遗址意义重大。

另一方面,在论坛期间,大会安排我们参观最新的历史建筑活化项目,包括妈阁塘片区、氹仔益隆炮竹厂等,了解澳门特区政府与博企合作推动历史片区的活化和推广、与周边文化资源和世遗历史城区的结合等。这次论坛,大家收获甚丰。

我们期待未来与广东及澳门就考古及历史建筑保育方面继续深化合作。

出席论坛的香港古物谘询委员会和保育历史建筑谘询委员会委员,和发展局代表参观澳门活化历史建筑后,在路环码头前留影。(照片由朱海山教授提供)
出席论坛的香港古物谘询委员会和保育历史建筑谘询委员会委员,和发展局代表参观澳门活化历史建筑后,在路环码头前留影。(照片由朱海山教授提供)

作者为文物保育专员蒋志豪

(本文刊于二〇二四年十一月七日《am730 ─ 古迹.寻珍》专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