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寻珍-旧赞育医院:香港华人妇产科先躯
古物谘询委员会在上星期的会议上,通过建议将西区旧赞育医院主楼及上环广福义祠列为法定古迹。这两座上百年的建筑,反映昔日华人社会对生育的喜悦及对亡者的关顾,我会在这两期的专栏为大家介绍,今期先谈谈旧赞育医院。
谈到旧赞育医院,西区老街坊或许记得它是一所华人妇产科医院,迎接新生命诞生的地方。有朋友告诉我,他的太太和她的兄弟姊妹皆在此出生;旧赞育医院为西区居民提供优质接生服务,造福社会。
二十世纪初的华人社区,现代医疗服务不足,1922年建成的赞育医院,不单是香港妇产科服务的里程碑,也是华商与西医在早期香港公共健康服务合作的典范,为华人孕妇提供西医接生服务,大大降低高企的婴儿夭折率;更开办华籍助产士训练课程,为华人妇女开启护理专业的一扇门,贡献良多。
二次大战后婴儿潮涌现,妇产服务需求殷切,赞育医院遂于1955年迁往西营盘医院道;而西边街的医院主楼则改为社区中心,供多个社福机构使用,例如中医诊所、幼儿中心、妇女中心、童军会址、街坊福利会等,延续主楼服务社区的使命。
设立妇产科医院的构想,源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香港鼠疫肆虐,当时华人居住卫生环境恶劣,婴儿夭折率甚高。有见及此,以何启为首的一群华人菁英,筹款兴建了雅丽氏纪念产科医院 (Alice Memorial Maternity Hospital),于1904年落成启用,并透过伦敦传道会,从英国聘请雅丽丝‧西比医生(Dr. Alice Sibree)来港主持产科医院的工作。西比医生是香港首位女西医,她在医院推行两年制的助产士课程,训练了不少华人助产士,毕业后被派到东华医院和华人公立医局工作,大大改善了婴儿夭折的情况。
西比医生婚后被称为克灵夫人(Dr Alice D. Hickling),当时华人社群对她出色的工作表示认同和讚誉。1919年华人公立医局委员会西约公立医局主席曹善允连同克灵夫人医生,倡议兴建一所妇产科医院,以训练更多华人助产士。倡议很快获政府接纳,把西约华人公立医局旁边的土地,以象征式港币一元年租,租予华人公立医局委员会兴建医院。委员会得到商界、东华医院、地区团体及行业组织,例如西营盘街坊会、鱼贩商会和蔬果贩商协会等支持,资助建筑及设计费用。新建的医院命名为赞育医院,于1922年落成启用,由克灵夫人医生担任院长,直至她于1928年离世。
「赞育」之名出自儒家经典《中庸》的〈尽性章〉:「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有培育生命的意思。 清代遗老陈伯陶和翰林赖际熙分别为主楼正门石额题上「赞育医院」及「好生之谓德、保赤以为怀」楹联,意指医院联系社区,关怀居民。
主楼正门门楣的医院名称及两侧的楹联分别为清代翰林陈伯陶及赖际熙所题。
为令新成立的医院得到华人信任,华人公立医局委员会特别从内地聘请华籍西医赵显扬,出任赞育医院主任医生。医院启用后得到华人接受,从1922年10月中启用至 12月底,诊症数目已有 56宗;到1923年,入院人数激增至436人,接近八倍。医院启用第二年,增设婴儿门诊服务及开办助产士课程,招收华人学生,教授现代接生方法与护理技术。其后,医院与香港大学妇产科学系合作,成为教学医院,助产工作亦由1927年起交由香港大学管理和监督。
这幢逾百年历史的主楼布局对称,设计糅合中西元素,最大特色是螺旋楼梯。主楼基座外墙以毛石层列筑砌,基座之上的红砖墙,以英式砌法铺砌,并有隅石装饰以突显墙角,加强建筑的视觉效果。
旧赞育医院主楼布局对称,螺旋设计的楼梯优雅且具特色。
旧赞育医院主楼采用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糅合中西元素。
下次再为大家介绍上环广福义祠。
作者为文物保育专员梁子琪
(本文刊于二〇二五年三月二十日《am730 ─ 古迹.寻珍》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