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窑乡

位于大埔墟西南面的碗窑乡,由于附近山岗蕴藏丰富的瓷土矿,而且树木茂盛,水源丰富,自明代(公元一三六八至一六四四年)开始,已有文、谢二姓族人经营窑场,生产青花瓷器。

Wun Yiu Village

清朝康熙元年(一六六二年),朝廷执行迁海令,所有沿海居民须内迁五十里(一里约500米),香港本区全部居民被迫迁回内陆,家园尽失,碗窑的陶瓷生产骤然停顿。到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年),朝廷允许复界,虽有文氏族人纷纷回迁大埔,但碗窑的窑场仍然荒废。

康熙十三年(一六七四年),从广东长乐县 (即今五华县) 南迁至大埔的客家马氏族人,出资向文氏购买碗窑窑场,并恢复陶瓷生产。碗窑的陶瓷业在清代(一六四四至一九一一年)发展蓬勃,产品远销至江门一带。至二十世纪初,由于中国沿海窑场的廉价产品竞争,碗窑的陶瓷业日渐式微,至一九三二年终告停产。

一九九五和一九九九年,碗窑遗址分别进行了两次考古调查,结果发现遗址保存了生产陶瓷从采矿到入窑装烧各项工序的完整遗迹,包括矿坑、矿洞、水碓作坊、碾磨作坊、淘洗池、制坯作坊和龙窑等,这在中国陶瓷考古史上是十分罕见的,是香港重要的文化遗产。因此,我们必须对遗址加强保护和研究,以发挥其教育和旅游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