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中环下亚厘毕道的会督府,不仅曾作为香港主教的府邸,它的南翼在1851年至1941年间,更用作圣保罗书院校舍。施美夫主教(Bishop George Smith)1852年的信件,提及会督府南翼除用作课室外,更是欧籍及本地导师、文职人员及传道人的居所。
圣保罗书院最初以英文为主,中文为辅教学,多年来培育不少双语精英,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我国著名外交家伍廷芳博士,便是早期的学生之一,曾参与创办香港首份中文报纸《中外新报》;校友陈霭庭则创办香港第二份中文报刊《华字日报》。此外,圣保罗校友在晚清革命中担任重要角色,例如杨衢云、胡干之及何汝明加入辅仁文社;杨衢云是兴中会会长,组织清末革命活动,最后为国家事业捐躯;伍廷芳与王宠惠是革命成功后孙中山先生临时内阁的成员。
虽然圣保罗书院在日占期间停办,但校友积极投身抗日活动,例如余兆麒担任军令部派驻香港的高级参谋,确保抗日战争期间的物资供应,并在香港保卫战期间瓦解日军的渗透。1945年,圣保罗书院与1915年创立的圣保罗女书院合并,以男女校方式复课。圣保罗书院及后于1950年复校,迁往般咸道,使用香港大学圣约翰舍堂作为校舍。昔日的圣保罗女书院则维持男女校方式办学,并于1955年定名学校的英文名称及1962年定名中文名称为「圣保罗男女中学」。
圣保罗书院自创校起一直教书育人,为国家培育经世致用的人才,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地址︰
香港中环下亚厘毕道1号
不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