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书院于1862年成立,是香港第一所由政府开办,为华人提供西式现代教育的学校。原校舍最初设于歌赋街,其后于1889年迁入鸭巴甸街与荷李活道交界的新校舍,并改称维多利亚书院(Victoria College),1894年再易名为皇仁书院(Queen's College)。
书院成立之初聘请英国著名教育家史钊域博士出任「掌院」,他在任内确立了中西并重的教学方向,学生既需要修读四书五经,亦需要学习英语及数学,因此为国家培育了一批学贯中西的双语人才。在香港大学成立前,皇仁书院有「大书院」或「大书馆」的美誉,地位相当于香港最高的教育学府。
当时中央书院吸引大批香港及内地的精英学子入读,他们毕业后运用良好的中英双语能力和跨文化的经验,投身铁路、翻译、买办、报界等行业,为中国现代化作出贡献。不少毕业生更是清末革命的重要人物,包括孙中山先生和革命元勳廖仲恺。孙中山先生在1884 年入读中央书院,或曾见证当年荷李活道校舍的奠基礼;廖仲恺于1905年加入同盟会后,伴随孙中山先生进行革命事业。此外,毕业生谢缵泰亦是早期革命组织辅仁文社的发起人之一。
在抗日战争期间,有皇仁书院毕业生加入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参与抗敌,例如1935年届皇仁书院毕业生黄作梅,他积极参与东江纵队和英军服务团的间谍情报活动,并以中国共产党党员身份于战后获颁大英帝国员佐勳章,1949年出任香港新华社第二任社长。
日占期间,荷李活道校舍遭到严重损毁,战后改建为已婚警察宿舍。2005年至2007年期间,古物古迹办事处在该址进行考古勘测,并发掘中央书院地基遗址,遗址现时对外开放。
地下展示廊开放时间︰
星期一至日:上午7时至下午11时
地址︰
香港中环鸭巴甸街35号元创方
查询热线︰
(852) 2870 2335
1941年香港沦陷,皇仁书院荷李活道校舍遭战火蹂躏,损毁严重;二次大战结束后不久拆卸,以兴建已婚警察宿舍。1947年,皇仁书院于坚尼地道26号临时校舍复课,由于临时校舍空间未能满足学生需求,书院获政府于1950年拨地,在铜锣湾皇后运动场一隅兴建新校舍。皇仁书院正式于1950年9月22日迁入高士威道的新校舍,并沿用至今。
新校舍楼高两层,占地逾八千平方米。原属皇后运动场的凉亭,另有一说是更衣室,即现时用作童军室的建筑,亦纳入皇仁书院校舍范围内。根据皇仁校史记载,战前的皇仁书院曾用皇后游乐场进行体育课及举办周年运动会,最后一次在皇后游乐场举办的周年运动会是1950年3月,皇后运动场随后改建成皇仁书院新校舍及海军球场。
该座原属皇后运动场的凉亭建筑纳入皇仁书院校舍后,用途经历多次转变,辗转成为童军室及活动室,见证皇仁书院迁往铜锣湾校舍以来的变迁;亦见证皇仁书院作育英才,为国家培育人才不变的教育理念。
开放日︰
一般定于每年3月或4月。详情请浏览皇仁书院网站 https://www.qc.edu.hk。
地址︰
香港铜锣湾高士威道120号
查询电话︰
(852) 2576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