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头角山咀协天宫是供奉关帝的庙宇,于1894至1895年在原址重建。关帝在明朝获加封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因此,一些关帝庙会称为协天宫。协天宫内的五块碑记详载庙宇重建的细节,反映沙头角地区与海外华人的社会网络。庙宇饰有精巧的木雕神龛、封簷板、三叶形拱门及鳌鱼等。
山咀协天宫是沙头角早期发展的重要历史地标,是区内的宗教、公共事务及教育场所;也是现存少数与沙头角东和墟有关的庙宇,见证沙头角在十九世纪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位于沙头角的客家村落,约于1830年组成「十约」,并设立东和墟,对沙头角经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协天宫于1920至1930年代用作「福德私塾」校舍,为沙头角山咀村的学童及邻近的内地学童提供启蒙教育。1938年广州沦陷后,福德私塾校舍曾借予广州中医学院复课,以延续培育中医学人才的使命。私塾见证了香港和内地同胞共渡时艰,与大湾区历史的紧密连结。
1959年,政府拨款资助山咀村于协天宫旁兴建一栋设有三间课室的新校,名为「山咀公立学校」,庙宇借出部分地方作学校的办事处及课室。由于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校于2011年获教育局拨款兴建一所新型校舍,在2015年9月正式启用,并将山咀公立学校改名为福德学社小学。学校现时已是香港边境接收跨境学童的扩建学校之一,支援大湾区儿童,协天宫距离校舍也只是数步之遥。
地址︰
新界沙头角山咀(位于边境禁区范围内)
因工程进行中,协天宫暂时不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