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士提反书院位于赤柱东头湾道22号,最初于1903年在西边街建校,其后于1924年迁往薄扶林,至1930年迁至赤柱现址。圣士提反书院的书院大楼于1930年3月25日启用,不仅是书院内最古老的建筑,亦是香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寄宿校舍建筑。
1941年12月8日,日军入侵香港,随即展开历时十八天的香港保卫战。黄泥涌及赤柱半岛是香港守军的重要防线,圣士提反书院亦因此而成为香港抗日战争的要点。圣士提反书院的书院大楼被英军征用为为紧急军事医院,教职员和学生则在医院内协助。在日占期间,书院师生互相守护的精神令人动容,当时中文科科主任谭长萱为守护留守校园的学生而丧生。书院大楼内的「一九四一年本校谭教授护校殉难纪念碑」,便是为纪念谭长萱而立。
香港守军最终不敌日军,日军于1941年12月25日清晨攻入圣士提反书院,并闯进书院大楼发动「圣士提反书院大屠杀」,同日下午,港督杨慕琦向日军投降,这日后来被称为「黑色圣诞」。
香港沦陷后进入三年零八个月的日占时期,圣士提反书院,连同邻近的赤柱监狱守卫宿舍,被用作赤柱拘留营,共关押约三千名非华裔盟国国民及少量战俘,其中一千名被拘禁在圣士提反书院,当中约三百七十人正拘禁在书院大楼。由于粮食短缺,被拘留人士大多营养不良,骨瘦如柴,生活艰苦。
圣士提反书院经历日占时期后仍屹立至今,培育多位杰出华人。
圣士提反书院文物径因应学校活动情况而安排于星期六、日对外开放,详情请参阅官方网页。有兴趣者可透过校方导赏申请表︰https://www.ssc.edu.hk/links/ssctrail/eng/docent.html 报名预约参观。
详情请浏览圣士提反书院网站︰https://www.ssc.edu.hk/
地址︰
香港赤柱东头湾道22号
查询热线︰
(852) 2813 0360
建于圣士提反书院校园最高点的小教堂,于1950年启用,以纪念日占期间(1941至1945年)在拘留营中遇害的人士及二次大战蒙难者。
小教堂的平面布局呈十字形,以花岗石建造墙基,外墙以素色抹灰饰面。从小教堂的建筑细节,可见学校纪念战争蒙难者的历史。正门上拱形的彩绘玻璃,中间部分绘有骨瘦如柴的战俘和饥饿的儿童,他们聚首祷告,上面有两只振翅高飞的鸽子,这画面不仅反映昔日拘留营的苦难日子,亦展示受难者凭着信、望、爱的宗教精神渡过艰难的日占岁月。彩绘玻璃上还复制了两份拘留人士原本刻划在拘留营囚室墙上的文字纪录,记载赤柱拘留营的艰苦;其中一份是由D.W. Waterton 手绘的日历,记录他自1943年7月7日被拘留在营中囚室,一天划一条斜线直至行刑当日的最后日子,并写着「没有犯罪」(NO OFFENCE)的悲痛留言;另一份则记录部分战俘的姓名及处决日子。校方指相关文字纪录原件在战后被送到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Imperial War Museum, UK)收藏及展出,由于其深具历史意义,故特意在彩绘玻璃上复制相关文字纪录。
另外,小教堂也设有纪念牌匾,以纪念部分在二次大战期间牺牲的军人,其中包括1942年,由香港往日本途中沉没的日本战俘船「里斯本丸」号的遇难者。
小教堂现时供学生及教职员祈祷及聚会礼拜之用,校内师生仍定期在教堂悼念因抗日牺牲,并葬于学校附近赤柱军人坟场的老师,包括中文科主任谭长萱、数学老师靳约翰(John Guant)及舍监夫人嘉芙莲·马田(Mrs Kathleen Louisa Martin)。
校方于2008年成立文物径,串连书院大楼及小教堂等历史建筑,以纪念二次大战期间的死难者,亦向公众阐释建校历史,印证圣士提反书院与香港社会发展的紧密连结。
圣士提反书院文物径因应学校活动情况而安排于星期六、日对外开放,详情请参阅官方网页。有兴趣者可透过校方导赏申请表︰https://www.ssc.edu.hk/links/ssctrail/eng/docent.html 报名预约参观。
详情请浏览圣士提反书院网站︰https://www.ssc.edu.hk/
地址︰
香港赤柱东头湾道22号
查询热线︰
(852) 2813 0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