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头角山咀协天宫

沙头角山咀协天宫
协天宫正门上方石匾「协天宫」三字由光绪十六年(一八九○年)进士梁芝荣书于一八九四年
协天宫后进明间神龛的三层彩色花罩手工精细,镂雕花卉、动物及吉祥物图案。
协天宫内原有灯樑刻有「光绪弍拾年岁次甲午季冬月吉旦重修」,即一八九四年。

沙头角协天宫于一八九四年至一八九五年间重建,以取代原先的关帝庙。关帝在明朝加封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协天宫对十九世纪末沙头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亦是现存少数与东和墟相关的主要庙宇。东和墟由村落联盟「十约」经营,而「十约」由一八三○至一九三○年代支配沙头角地区的经济。协天宫前进内五块石碑详载庙宇重建的细节,并反映了海外华人社会与沙头角地区的社会网络。在建筑方面,精巧的神龛及簷板、前进及后进的三叶形拱门,以及正立面的精致青砖外墙、花岗石门框和鳌鱼灰塑枕樑,均保持完好。

协天宫是上世纪沙头角社区的宗教、公共事务及教育场所。在二十世纪初,它曾用作福德私塾校舍。它自一九五九年起再用作学校,以部分地方作当时新成立的山咀公立学校办事处及课室。二○一五年,学校回复战前原名,即福德学社小学。山咀村民仍于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庆祝关帝诞。

协天宫于二○二一年列为古迹。

新界沙头角山咀(图则

协天宫位于边境禁区范围内。有关进入边境禁区事宜,请浏览香港警务处网页
协天宫现时并不开放。
请搜寻交通工具及路线,以便预先计划行程。
以上资料只供参考,如有更改,以有关机构公布作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