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德博士(Dr Solomon Matthew Bard,与他要好的朋友都暱称他为Solly)于一九一六年生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并在当地度过了其早期的童年生活。一九二四年六月底,八岁的白德博士随家人移居中国哈尔滨。一九二五至一九三二年间,他在当地接受教育;在完成三年高中课程的同时,他更在一所音乐学校学习音乐。一九三二年,他转到上海一所英文学校继续学业,以准备报考香港大学。白德博士于一九三四年一月入读香港大学医学院,并于一九三九年毕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加入香港义勇防卫军的野战救护队;在香港保卫战中,被派驻摩星岭第二十四海岸炮兵连。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底香港沦陷,白德博士被囚禁于深水埗战俘集中营。太平洋战争结束后,香港重归英国管治,他远赴英国行医,两年后返港定居,在往后数十年的工作生涯中都在香港度过。一九四七年九月至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他在香港私人执业行医;其后于一九五六年元旦出任当时香港大学刚成立的医务处(后称大学医务处)主任(一九六七年改称总监)一职,直至一九七六年六月离任为止。
白德博士对考古学和本地史的兴趣始于一九五零年代,他是香港大学考古队的其中一位创会会员,考古队于一九六七年改组成为香港考古学会后,他出任该会主席多年。一九六六年,他为了深造考古知识和田野考察方法,远赴悉尼的澳洲博物馆,跟随人类学部的馆长大卫.摩亚工作了一年。
当《古物及古迹条例》于一九七六年生效后,白德博士被委任为首位古物古迹办事处执行秘书,长达七年,至一九八三年荣休;不过,他退休后仍然与古物古迹办事处和古物谘询委员会保持紧密联系,并参与不少重要的考古发掘,例如一九九二年在屯门涌浪、一九九三年在马湾、二零零零年在新田大夫第,以及二零零四年在西贡佛头洲的考古发掘等。此外,他亦进行了多项研究计划,其成果是一系列的出版物,包括《香港文物志》(香港:市政局,1988年)、《军人墓碑和纪念塔研究:香港坟场》(香港,1991年)和《香港英军纪念碑:部分位于跑马地的墓碑和纪念塔》(香港:文康广播科,古物古迹办事处,1997年)等。
白德博士于一九七四年九月被委任为香港博物美术馆(一九七五年分拆为香港博物馆和香港艺术馆,香港博物馆即今香港历史博物馆)荣誉馆长(考古),任期两年。从一九七六年至二零一四年十一月,白德博士出任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及其前身)的考古、本地史及军事史范畴的博物馆专家顾问,服务长达三十八年。他对香港历史博物馆贡献良多,包括在一九九零年代初对旧鲤鱼门炮台进行全面研究,以准备筹建香港海防博物馆;同期进行的香港外籍商人的研究,至一九九三年编纂成《香港商人:一八四一至一八九九年间的外国商行》(香港:市政局,1993年)一书;白德博士于二零零三年整理香港历史博物馆的老照片藏品,并编写照片说明。自二零一二年起,白德博士再度与香港历史博物馆携手合作,把他研究本地海防设施的论文修订成《香港在英治时期的海防历史:鲤鱼门的防御工事》一书,这本白德博士的遗作将由香港历史博物馆于二零一五年初出版。
在香港大学及古物古迹办事处任职期间,白德博士利用公余时间,钻研音乐,并学会吹奏中国笛子,间中更为当时属业余性质的中英乐团(后改组为香港管弦乐团)担任指挥工作,其后更出任香港管弦乐团主席多年。当他从古物古迹办事处退休后,于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七年间出任香港中乐团的副音乐总监。
为表扬他长期服务于皇家香港军团(义勇军),白德博士于一九五七年获颁长期优异服务奖章、于一九八二至一九八四年间擢升为义勇军团的荣誉上校;并先后于一九六八年及一九七六年获颁英帝国员佐勳章(军事)及英帝国官佐勳章(民事)。他自一九七五年起获委任为太平绅士,及于一九七六年获香港大学颁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白德博士于二零一四年十一月八日在澳洲悉尼与世长辞,享年九十八岁。他的离世不仅是他的家人和朋友,也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一个巨大的损失。我们将永远怀念这位亦师亦友的前辈。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
2014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