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村鄧氏宗祠,攝於1987年。©古物古蹟辦事處
厦村鄧氏宗祠,攝於1985年。©香港歷史博物館
「友恭堂」及鄧惠麟恭錄的十六條「聖諭」牌匾,攝於2012年。©古物古蹟辦事處
復修後的友恭學校,攝於2024年。©古物古蹟辦事處
禮賓樓,攝於2014年。©古物古蹟辦事處

厦村鄧氏宗祠又稱「友恭堂」,是厦村鄧族為紀念鄧洪贄和鄧洪惠兩位先祖而興建,屬三進三開間兩天井布局。鄧氏宗祠與鄰接的禮賓樓和友恭學校組成的歷史建築群,見證了厦村鄧族重視文教的教育理念及昔日傳統教育在香港的歷史。

鄧氏宗祠中進懸掛多塊功名牌,展示鄧族在科舉取得的顯赫成就;「友恭堂」牌匾之上,掛有鄧惠麟恭錄的十六條「聖諭」牌匾,訓諭族人守法和應具備的德行。鄧惠麟於清道光十九年(1839)在厦村錫降圍出生,清咸豐五年(1855)考獲秀才。鄧惠麟一門皆傑,他六個兒子中有三位都是名列前矛的廩生,故有「父子四案首」的美譽。友恭堂仍保存不少由鄧惠麟收藏的先儒墨寶拓印或臨摹的楹聯,例如中進石柱上的楹聯臨摹明代理學家王陽明筆書「立心不可負慚於祖父;行事須留好樣與兒孫」,期盼「凡為子弟皆得觸目而承先啟後之志」,深具教化意義。

此外,屏門兩旁的楹聯也是鄧惠麟所書,勉勵族中子弟和睦相處及潛心向學,以期在文武科舉考取功名,以顯父母、揚名聲、盡孝道。足見昔日香港宗族崇文尚學的風尚,亦見昔日香港與科舉制度的緊密連繫,反映香港濃厚的中華傳統文化。

鄰接祠堂的禮賓樓和友恭學校在1924年前已建成,禮賓樓原是招待客人留宿的地方,反映鄧族尊重及禮待客人的傳統。據族人憶述,自1940年代起,禮賓樓開始供奉文昌帝君,當時友恭學校的學子會在農曆新年或開學時在文昌神龕前進行「開筆禮」,祈求學業順利。

位於祠堂背後的友恭學校,以「友恭堂」命名,為區內子弟提供教育。由於學生眾多,鄧氏宗祠部分地方及禮賓樓也曾用作課室和教師宿舍。後來因校舍不敷應用,友恭學校於1964年遷至厦村鄉新生村,校舍則改作幼稚園,直至1970年代末停辦。

開放時間︰
星期一、三至日:上午9時至下午1時及下午2時至5時
星期二(公眾假期除外)、聖誕日、聖誕翌日、元旦日、農曆年初一至三休息
(友恭學校不對外開放)

地址︰
新界元朗厦村

查詢熱線:
(852) 2208 4488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