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香港鶴咀的鶴咀燈塔經二〇〇五年十二月三十日 憲報公布於二〇〇六年三月三日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第五十三條)列為法定歷史建築。
鶴咀燈塔位於香港島東南面,於一八七五年四月十六日啟用,是香港第一座燈塔建築。
香港發展為繁榮的商埠,與蓬勃的對外貿易息息相關。早在一八四一年前,香港的港口已成為來華船隻寄碇和補給的理想地點。一八六九年蘇彝士運河開鑿後,中外通商活動更趨頻繁。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香港水域已建有七座燈塔。
一八六七年,海軍測量員列特中校受命在進入香港港口的航道沿岸,選擇適當的位置興建燈塔。他建議在橫瀾島及香港島以南一個小島,即位於前往新加坡航路上的Gap Rock設置燈塔。然而,由於當時這兩個地方均超越香港水域範圍,故計劃無法落實。
根據港務長H.G. Thomsett一八七三年三月的報告,鶴咀、青洲和哥連臣角這三個地點雖屬次選,但全部位於香港水域,而地理上又能扼守香港東西兩面入口,為進港的船隻導航。故此,鶴咀燈塔的興建工程隨即展開。
鶴咀燈塔的照明儀器屬固定一級屈光鏡,可射出白色燈光。燈光的焦平面位於平均海平面以上200呎,如天氣清朗,遠至23海里的水域也能看見。現時的燈塔建築是一座白色的圓形石塔,高9.7米。燈塔底座、拱形門口及螺旋式樓梯均由石塊砌成,工藝精湛。位於入口的鐵門上方,飾有幾何圖案,別具特色。
隨著橫瀾燈塔於一八九三年落成啟用,鶴咀燈塔便失去其原有的功能,至一八九六年遂停止運作。據一九〇一年、一九〇五年及一九〇六年的會議文件記載,鑑於當時青洲燈塔的照明儀器只屬四級號燈,為提升照明裝置的性能,一九零五年遂決定將鶴咀燈塔上已停用的一級號燈及其附屬設備遷往青洲,重新安裝使用。一九七五年,鶴咀燈塔的燈光再次亮起,並改為自動化操作。
鶴咀燈塔在香港海事史上佔著重要的一葉。現今,香港尚存的戰前燈塔只有五座,其中兩座位於青洲,另外三座分別位於鶴咀、橫瀾島和燈籠洲。而橫瀾燈塔和燈籠洲燈塔已於二〇〇〇年列為法定歷史建築。
2005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