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今日(十月二十三日)宣布,古物事務監督(即發展局局長)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將尖沙咀大包米訊號塔、掃桿埔馬場先難友紀念碑和西營盤舊精神病院立面列為法定古蹟。有關公告今日刊憲。
位於尖沙咀大包米訊號山花園的訊號塔於一九○七年由香港天文台興建,以擺放原置於附近前水警總部圓屋內的時間球,是本港兩座專為向海員和市民準確報時而興建的建築物其中之一。訊號塔內的時間球自一九○八年一月八日起提供報時服務,直至一九三三年六月三十日。訊號塔現已成為訊號山花園的獨特標誌。
訊號塔原高四十二呎,共三層,於一九二七年加建一層,使塔身高度增加約二十呎,不致被高樓遮蔽。訊號塔的建築帶有濃厚的古典巴洛克色彩,並加入當時流行的愛德華式裝飾特色,以紅磚配上淺色石構件。塔身呈方形,角位捨用常見的方角,採用雅致的斜削角。紅磚為特別燒製,並採用英式砌法,石作則以本地花崗石雕砌而成。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於一九二二年興建,以悼念一九一八年二月二十六日跑馬地馬場大火中的死難者;馬場當日正舉行周年大賽第二日賽事。紀念碑位於掃桿埔現時香港大球場上方的山坡,是全港唯一為這宗慘劇的遇難者而建的紀念碑。
紀念碑的最高一層地台建有兩個涼亭,中間一層的中央為紀念牌樓,最低一層有一對化寶塔。地台全部鋪砌花崗石條,由一段段的花崗石級連起,並設有欄杆柱扶手。前方用以支撐最低一層地台的花崗石護土牆則砌成弧形,與傳統中式墳地的造型呼應。紀念碑的整體設計糅合西方古典建築與傳統中式建築的元素,極具心思。
位於高街二號的舊精神病院於一八九二年落成,最初用作國家醫院人員住所。為解決東邊街四十五號精神病院(現為東邊街美沙酮診所)人滿之患,這座建築物於一九三九年改建為精神病院女病房。一九三九至一九六一年間,這座建築物用作附屬東邊街四十五號精神病院的病房,因此亦被稱為「精神病院」。隨着青山醫院於一九六一年正式啟用,舊精神病院同年改為日間精神科門診部,直至門診部於一九七一年遷出,其後一直空置。一九九八年,重建舊精神病院為西營盤社區綜合大樓的工程展開,但仍保留了極為罕有的花崗石立面。該立面歷史悠久,見證了香港精神科醫療服務的發展。
現存舊精神病院的立面呈L形,內有寬闊的遊廊,較長的一邊面向高街,較短的一邊面向東邊街。這座建築大量採用早期巴洛克式細節,包括寬闊的拱形遊廊和下方的粗琢花崗石塊,予人剛健有力、堅不可摧之感。這類早期巴洛克式建築在香港亦非常罕見,更難得的是使用本地物料,造工精準。
有關上述三個古蹟的詳細資料已上載發展局文物保育網頁(www.heritage.go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