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幢歷史建築列為法定古蹟(附圖)

政府今日(十二月二十七日)宣布,古物事務監督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將兩幢位於新界的歷史建築,即沙頭角下禾坑發達堂和元朗屏山達德公所,列為法定古蹟。有關公告今日刊憲。

發達堂由「李道環祖」(由李道環四個兒子組成的受託人)於一九三三年興建。李道環是沙頭角禾坑李氏宗族的後裔,其先祖李德華於一六八○年代從廣東博羅遷居 到現時稱為新界的地方,並建立上禾坑村,他的孫兒李捷榮在一七三○年左右定居下禾坑。李道環是李德華的第七代後裔。正如沙頭角許多在十九世紀末遠赴海外謀 生的年輕人一樣,李道環年輕時前往越南謀生,後與家人衣錦還鄉,在下禾坑定居。

在一九三三年興建發達堂時,李道環的長子李鈞蘭為「李道環祖」的司理。作為沙頭角區內舉足輕重的社區領袖,李鈞蘭於一九三六年獲總督委任為沙頭角區三名「諮議」之一,負責就區內事務和糾紛提供意見。當時獲總督委任為「諮議」被視為莫大的榮譽。時至今日,發達堂仍是李道環後人的居所。

發達堂不但見證區內這顯赫客家家族的悠久歷史,亦是折衷主義住宅建築的典型例子,這種建築風格廣為香港二十世紀初期海外歸僑所採用。這座樓高兩層的大宅建有長長的客家式人字瓦頂,正面有平頂外廊。建築物以傳統的青磚和木材,以及現代的鋼筋混凝土建成。大宅正面最具特色,上下兩層皆有柱廊,樓上外廊平頂上的 護牆有卷雲狀的三角山花裝飾,以及球形和甕形的頂飾。

達德公所位於元朗屏山,是本港現存唯一專為村落聯盟(鄉約)聚會、祭祀,以及作為露天市集管理處而建的公所。公所由屏山鄉紳鄧勳猷及其族人於一八五七年興建,以供更練和「達德約」成員聚會之用。公所的名稱源自「達德約」,該鄉約由元朗和屯門約三十九個村落組成,目的是保護各村的經濟和社會資源。

達德公所亦是現存與一八九九年新界抗英行動有直接關係的少數遺址之一。據說,鄉民於一八九九年三月二十八日在公所開會後,發出了一份「抗英揭貼」,呼籲屏山區內的鄉民支持武裝抗英行動。

作為議事的地點,達德公所設計簡單實用。公所原為一座兩進三開間式構築物,後來,於一八六六年,建築物左右兩邊各加建了「慰寂祠」和「英勇祠」,以紀念為 「達德約」犧牲的烈士。建築物以青磚建成,配以人字屋頂,底層以花崗石建造。建築物入口上方繪有吉祥圖案壁畫和書法作品。

由於達德公所正前方曾經進行大規模填土工程,建築物所在地方較四周地面水平低約一米。自一九八○年代後期以來,該處長期受水浸問題影響,建築物後面部分亦於一九九○年代遭受山泥傾瀉破壞。在渠務署及土木工程拓展署的協助下,排水系統工程已於二○一三年年初進行,而斜坡改善工程將於二○一四年年初展開,以解決達德公 所周邊的水浸及斜坡安全問題。

達德公所第一期修復工程已於二○一三年七月展開,預計於二○一三年年底完成。至於公所的第二期修復工程,則待土木工程拓展署完成斜坡改善工程後,於二○一五年再作安排。整個修復工程預計於二○一六年竣工。屆時,作為反映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見證,達德公所將會成為屏山文物徑的主要景點之一,供公眾欣賞。

有關上述兩幢古蹟的詳細資料已上載發展局文物保育網頁(www.heritage.gov.hk)。

2013年12月27日(星期五)
香港時間13時22分

沙頭角下禾坑發達堂
沙頭角下禾坑發達堂
元朗屏山達德公所
元朗屏山達德公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