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尋珍-二級歷史建築薄扶林前潮州八邑山場

位處薄扶林半山的潮州八邑山場
位處薄扶林半山的潮州八邑山場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是唐朝詩人杜牧在《清明》一詩描述孝子賢孫在春風細雨下拜祭先人的景況。這令我聯想起剛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薄扶林潮州八邑山場,這是首個由潮州社群為香港身故同鄉興建的墳場。中國人有濃厚的鄉族和家國情,由同鄉會組織、興建和管理的墳場正正反映鄉族之間守望相助的精神,亦體現讓亡者入土為安,慎終追遠的鄉土情懷。

「潮州八邑山場」位處薄扶林雞籠灣 (前稱雞籠環)山上,潮州社群稱它為「義山」,由旅港潮州總工會及旅港潮州八邑商會合力設立;八邑是指潮安、潮陽、揭陽、饒平、澄海、普寧、惠來及豐順八縣。香港政府於1924年批出雞籠灣土地准予興建墳場,工程於1926 年竣工,為在港身故、祖籍潮州人士安葬之所,讓在世的鄉里可按照家鄉儀式拜祭先人,也向亡者表達敬意。談到義山的選址也非易事,當年的負責人走遍港九新界多處,包括青山、沙田、深水埗、香港仔等,尋找合適土地,最後敲定選址「後枕高山,前面大海,地形甚佳」的雞籠灣。

八邑山場入口牌坊及八角涼亭
八邑山場入口牌坊及八角涼亭

義山依山而建,四邊築有石砌圍牆,四角立有「潮州八邑義山界」界石,標示義山範圍。義山內墳墓分層排列,拾級而上;入口處建有具標誌性的牌坊及供休息的八角涼亭。牌坊為傳統的兩柱一間形制,但融入西方建造風格,匾額題有「潮州八邑山塲」,柱上對聯為「山間松子有僊意,亭外孤山無俗人」。至於八角涼亭,在香港較為少見,亭頂配以葫蘆形頂飾,由八根方柱支撐,柱頭有簡約裝飾。

總墓和石碑的款式屬潮州式樣,由負責工程的余鳴初先生在潮州訂製,僱工來港建造。
總墓和石碑的款式屬潮州式樣,由負責工程的余鳴初先生在潮州訂製,僱工來港建造。

通過牌坊後的空地,是昔日清明節掃墓時作臨時廚房之用。再往前走是總墓、土地之神和先人之墓。總墓按照潮州樣式設計,石碑在潮州訂製,再聘請工匠來港施工。總墓的碑文為「潮州八邑先友之墓」,兩旁的對聯為「卯酉分金成吉壤,丹青片石紀先民」,意思是同鄉先友安葬在這塊風水上佳的墓地,樹立碑石以作紀念。總墓飾有吉祥圖案、鰲魚及飛龍石雕圖案,寓意子孫鯉躍龍門、科舉獨佔鰲頭。

立於義山圍牆四角,標示範圍的界石。
立於義山圍牆四角,標示範圍的界石。

義山於1947年因政府用地需要另作發展而停用,骸骨分別安排遷往和合石或沙嶺墳場。八邑義山由1926年開始運作至停用,先後共安葬1800副棺柩。昔日,潮州社群在清明時節到八邑義山掃墓;現時潮州商會和同鄉組織仍維持這傳統,到和合石和沙嶺潮州義山拜祭總墓;亦會為潮藉先友安排落葬及為安葬七年後無親人認領的骨殖遷葬沙嶺義山的公墓,反映鄉族濃厚的守望相助精神。

潮州商會和同鄉組織在剛過去的清明節到和合石義山總墓拜祭
潮州商會和同鄉組織在剛過去的清明節到和合石義山總墓拜祭

潮州人非常團結,重視同鄉之間互相照應,並努力維繫生活習俗和禮儀,傳承潮汕文化;潮州八邑山場便是潮屬人士身份和文化其中一個載體。

作者為文物保育專員蔣志豪

(本文刊於二○二三年四月十三日《am730 ─ 古蹟.尋珍》專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