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內容

文物徑及歷史建築群

大灣區教育文物徑(香港段)

引言

粵港澳大灣區自古同屬嶺南地區,歷史文化一脈相承。大灣區現存的歷史建築,既承載中國源遠流長的傳統建築文化,也體現近代中西頻繁交流下,嶺南民眾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的人文精神。三地在教育方面更是息息相關,如在清代,地方氏族興建大量學塾和書室,以培育子弟考取科舉功名,反映昔日嶺南的文教體制;晚清時期,許多有識之士來港宣揚國學,促進香港漢文教育的發展;至科舉制度於二十世紀初被廢除,傳統書塾也跟隨内地「六三三」學制, 轉變教學模式,便利學生到內地升學;抗日戰爭期間,廣州淪陷,不少著名學校遷至香港和澳門,借用當地校舍,繼續辦學興教;及至香港淪陷後,部分學校遷回內地原址,甚或聯合辦學,並吸納了不少香港的學生,在艱難的歲月中,仍為教育事業奮進。藉着探尋教育類歷史建築的往事,大灣區的歷史脈絡躍然紙上,一段段鮮為人知的故事亦浮現眼前。

隨着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展局、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及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於2022年簽訂《關於深化粵港澳大灣區考古及文物建築交流與合作意向書》,以進一步推動考古和歷史建築的研究、保育、活化和教育推廣的合作與交流後,三地攜手籌劃了首條大灣區跨地域文物徑,以教育類歷史建築為切入點,追尋共同的歷史根源和人文關聯。

發展局古物古蹟辦事處從一百多項法定古蹟和超過一千項具評級的歷史建築中,挑選三十七項,共四十八座歷史建築加入粵港澳大灣區文物主題遊徑中的大灣區教育文物徑(香港段),並得到相關的業權人支持。建築歸納為四個主題,即「科舉登第:嶺南傳統書院建築風格與藝術」、「人與情:培育國家人才」、「百年樹人︰辦學精神傳承」和「共同抗戰:保衛家國」。參觀人士可透過歷史建築説明牌上的二維碼,連結至古物古蹟辦事處網頁的文物徑介紹,利用該建築的粵語、普通話及英語的語音導賞,隨時隨地欣賞文物徑上的建築和聆聽它們的故事。這條跨地域的粵港澳大灣區文物遊徑,是富有生命力的,它的内容及選點會不斷擴充和深化,期望參觀遊徑的民眾,能給我們提供更多關於每座歷史建築的故事,讓三地民眾實地感受同根同源的文化和血濃於水的情懷。

大灣區教育文物徑的資訊,請瀏覽:
(廣東段)
https://www.prdculture.org.cn/ygawlzxw/jylslgd/ygadwqwwztyj_list.shtml
(澳門段)
https://www.culturalheritage.mo/plans

聚星樓二帝書院覲廷書室清暑軒應龍廖公家塾廖萬石堂力榮堂書室周王二公書院龍游尹泉菴鄧公祠鎮銳鋗鄧公祠泝流園長春園仁敦岡書室鏡蓉書屋敬羅家塾厦村鄧氏宗祠、禮賓樓及友恭學校植桂書室香港大學本部大樓外部香港大學鄧志昂樓外部香港大學馮平山樓外部前皇仁書院遺址皇仁書院童軍室大坑書館街 12 號會督府(聖保羅書院)英皇書院聖若瑟書院北座及西座油麻地天后古廟及其鄰接建築物前元朗公立中學香港三育書院行政樓香港三育書院學生宿舍香港三育書院教員宿舍香港三育書院五家教員宿舍香港三育書院教學大樓香港大會堂(學海書樓)孔聖講堂馬禮遜樓(前教學樓)何福堂中心涼亭何福堂中心飯堂(民主禮堂舊址)何福堂會所(前女生宿舍)聖士提反書院的書院大樓聖士提反書院聖士提反堂(聖士提反書院小教堂)西貢育賢書室沙頭角山咀協天宮般咸道官立小學厦村東頭村 1 號舊鄉村學校(原為「芳春貧民免費學校」)達德公所聖士提反女子中學主樓協恩中學主樓

《大灣區教育文物徑(香港段)》小冊子

大灣區教育文物徑(香港段)

結語

中國著名歷史建築學家梁思成曾言:「建築之規模、形體、工程、藝術之嬗遞演變,乃其民族特殊文化興衰潮汐之映影;一國一族之建築適反鑒其物質精神,繼往開來之面貌。」上述多座教育類歷史建築的故事,反映嶺南地區重視教育的傳統及傳承,也見證粵港澳三地共同的歷史脈絡。粵港澳大灣區近代發展雖有異同,但人民依然跨越地域空間,風雨同舟、守望相助,彼此相連,這種關聯從未中斷,並延續至今。粵港澳大灣區將繼續深化交流與合作,並豐富文物徑的内容,增強民眾對歷史和文化的了解,增進民族自豪感、弘揚中華文化和說好中國故事。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