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尋珍-咖啡園請孤魂.念馬棚先難友

農曆七月十四日的盂蘭節剛剛過去,雖然盂蘭節又稱為「鬼節」,但究其起源,與佛道有關,《盂蘭盆經》更記載了佛祖弟子「目連救母」的感人故事,宣揚有關孝愛的倫理傳統,勸化世人行善積德。

踏入農曆七月,走在街頭,到處會看到市民燒街衣祭亡魂;而香港各區潮籍人士則「接力」舉辦整整一個月的盂蘭勝會,主要活動包括附薦祖先和祭祀陰曹無祀孤魂。香港的潮州人盂蘭勝會於2011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香港潮州公和堂早在1897年在銅鑼灣舉辦首屆盂蘭勝會,各潮籍族群社區其後相繼舉辦,雖然活動範圍及規模不一,但遍及全港。在盂蘭勝會中,有大家熟悉的燒衣化寶、神功戲、派平安米、福品競投等。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的潮州公和堂盂蘭勝會,疫情前每年都在銅鑼灣摩頓臺舉行,其中一個特別環節,是在勝會首天到掃桿埔咖啡園請孤魂。

潮州公和堂於盂蘭勝會首天到咖啡園請孤魂
潮州公和堂於盂蘭勝會首天到咖啡園請孤魂

位於掃桿埔的咖啡園,曾於十九世紀用作種植咖啡豆,但園主的大計因香港氣候不適合咖啡豆生長而失敗告終,荒廢的園圃其後用作華人安葬處。

1918年2月26日,跑馬地馬場發生大火,逾六百名中外人士喪生。慘劇後,東華醫院積極救災,協助處理罹難者遺骸。政府其後撥出位於掃桿埔咖啡園的土地安葬罹難者,東華醫院則籌募經費。墓園由建築師何想設計和監督工程,於1922年建成「戊午馬棚遇難中西士女之墓」,墓園內立「馬場先難友紀念碑」。東華醫院總理於1923年送贈「規畫周詳」木牌匾予何想,以示謝意。

這座紀念碑是本港唯一為悼念這場慘劇而建的紀念碑,罹難者涉及中外人士,建築設計糅合中西元素,極具心思。紀念碑面向西北,大致朝向跑馬地馬場方向,沿山勢拾級而上。

墓園以花崗岩為主要建材,布局逞弧形,與傳統中式墓地布局呼應,整體設計糅合中西傳統建築元素,於2015被列為法定古蹟。
墓園以花崗岩為主要建材,布局逞弧形,與傳統中式墓地布局呼應,整體設計糅合中西傳統建築元素,於2015被列為法定古蹟。

紀念牌樓以花崗岩築砌,頂部以綠色琉璃瓦鋪蓋,屋脊飾以陶塑鰲魚和寶珠。牌樓中央上部刻有「福、祿、壽」三字,正中的石碑刻有「中西士女之墓」,石碑兩旁的碑記載有先難友的名字,碑記兩旁的石柱刻有「旅夢安歸驚斷離魂餘劫燼;馬蹄何處嘶殘芳草賸燒痕」對聯,描述當日慘劇情況,以示對死難者的哀思。紀念牌樓左開間立有中文碑記,講述慘劇始末及記載墓園選址和施工過程。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的碑記與對聯讓人嗟嘆這世紀前的慘劇,悼念先難友。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的碑記與對聯讓人嗟嘆這世紀前的慘劇,悼念先難友。

墓園最高一層地台兩旁分別建有雙層八角涼亭,涼亭由八根細長的鋼筋水泥柱支撐,屋頂鋪蓋綠色琉璃瓦,亭內設花崗石和水泥造的枱凳,而最低一層則設有一對化寶塔。地台全以花崗石條鋪砌,段段貫連。紀念碑於2015年獲列為法定古蹟。

墓園內的雙層八角涼亭
墓園內的雙層八角涼亭

時至今日,每逢清明時節,東華三院仍會派員前往紀念碑掃墓,而潮籍公和堂則在盂蘭勝會期間,到該處附近請孤魂,邀請馬棚先難友到勝會會場接受施食。

作者為文物保育專員蔣志豪

(本文刊於二○二三年八月三十一日《am730 ─ 古蹟.尋珍》專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