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尋珍-國寶文物「番禺神樓」 矚目亮相香港

國家一級文物「番禺神樓」首次亮相香港,於九龍公園香港文物探知館庭園展出
國家一級文物「番禺神樓」首次亮相香港,於九龍公園香港文物探知館庭園展出。

籌備歷四載的「同一屋簷下:嶺南傳統建築源流與藝術」展覽,於上星期隆重開幕。展覽展出170多項來自粵港澳的嶺南建築重要文物,當中最矚目的是於宣統元年(1909年)製作的「番禺神樓」。整座神樓以全木榫卯結構,精雕細琢,表面貼上金箔,金碧輝煌;五米高魁宏的神樓近距離矗立於參觀者面前,氣勢磅礡;清代廣州地區登峰造極的金漆木雕工藝,令人讚嘆。

神樓是番禺崗尾社十八鄉為「洪聖王出會」而建造。出會活動由清乾隆年間至1950年代每年舉行,持續了二百多年。當年十八鄉輪流舉辦出會活動,出會時會抬著洪聖神像出遊。各鄉為隆重其事,會製作供奉洪聖王的神樓,與之前舉辦活動的鄉村比併。目前在文物探知館展出的神樓是番禺石樓鄉製作,它的金漆木雕和彩繪裝飾,冠絕其他鄉鎮。資料顯示,明清兩代,石樓陳族人才輩出,不少族人高中科舉,造就石樓陳氏宗族在番禺地方的龐大影響力,他們建造的神樓也極富麗堂皇。

神樓屬國家一級文物,極為珍貴,將它安全運送到香港並不容易。神樓重達4,700多公斤(即約4.7公噸),木構件共166件,每次搭建需由一名經驗豐富的總指導師傅帶同最少八名熟練技工,花至少五天才能完成。香港有幸在國家文物局和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支持下,得到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同意借出,讓「番禺神樓」可以在九龍公園文物探知館的「同一屋簷下:嶺南傳統建築源流與藝術」展覽中與市民見面。

佈展團隊小心翼翼地安裝神樓的龍柱。
佈展團隊小心翼翼地安裝神樓的龍柱。

我和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副館長及佈展團隊視察神樓裝嵌情況
我和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副館長及佈展團隊視察神樓裝嵌情況。

這座宛如迷你宮殿的神樓,極之精緻,是廣東地區現存規模最大和最精美的木雕工藝品,它蘊藏嶺南地區各項木雕技術,儼如嶺南傳統建築木雕裝飾藝術和營造的縮影;也是一部清末地方、民俗和社會的史書。神樓的每個榫卯均設計精妙,有效分佈及承擔神樓重量並方便出會活動前後搭建及拆卸;建造神樓時同時訂製了八個樟腦木箱,儲存及保護主要構件,亦便利運輸,與現代「組裝合成」的建築概念相符。考慮到承重強度及有效資源運用等因素,神樓的主要支撐結構使用泰國柚木,其他部位則主要以老杉木建造。

神樓的主要構件包括龍柱、人物故事柱、壓頂過樑、雙龍戲珠橫眉等等。最前排的一對龍柱,以浮雕刻上「魚躍龍門」的典故,雲龍纏柱上盤,十分生動;柱下方刻有「禹門」及栩栩如生的魚,寓意魚躍禹門(即龍門)化為龍,象徵逆流前進,奮發向上。

龍柱上刻有龍(左)及「禹門」和魚(右)
龍柱上刻有龍(左)及「禹門」和魚(右)

龍柱後的一對人物故事柱,刻有多個民間耳熟能詳的故事,例如劉備過江招親、西廂記、岳飛智取蛇盤寨等。兩條人物故事柱合共刻有208位古代俠義人物,內容極為豐富,包含中國傳統文化精髓。人物故事柱與龍柱上方是壓頂過樑,此構件全長超過四米,由一塊柚木製作而成,以花卉紋作主體裝飾,花卉紋下方以通雕手法,刻劃「郭子儀祝壽」圖,構圖人物造型多樣,建築物型態細膩,寓意光耀門庭、子孫滿堂。

橫眉上雕刻「雙龍戲珠」,火珠上方雕刻有卷草紋和寶相花,寓意錦上添花(黃框所示);龍柱上方的壓頂過樑及拱頂,以通雕技法雕刻「郭子儀祝壽」圖,寓意光耀門庭、富貴長壽、子孫興旺(紅框所示)。
橫眉上雕刻「雙龍戲珠」,火珠上方雕刻有卷草紋和寶相花,寓意錦上添花(黃框所示);龍柱上方的壓頂過樑及拱頂,以通雕技法雕刻「郭子儀祝壽」圖,寓意光耀門庭、富貴長壽、子孫興旺(紅框所示)。

神樓最上方的橫眉,是整座神樓正立面的視覺焦點,由三塊柚木拼接,總長 4.48 米,通過榫卯連接下端的壓頂過樑。橫眉上雕刻「雙龍戲珠」,雙龍自兩邊祥雲遊走向正中的火珠,寓意吉祥如意。

能夠讓市民觀賞刻工如此精緻細膩,形體魁宏磅礡的「番禺神樓」,策劃今次展覽的古物古蹟辦事處應記一功!由於九龍公園香港文物探知館的展廳無法容納體積龐大的神樓,古蹟辦需克服場地挑戰特地搭建臨時展館,並嚴格監控溫度、濕度和環境亮度,令神樓得到合適保護及讓公眾舒適欣賞。

「同一屋簷下:嶺南傳統建築源流與藝術」展覽,追本溯源,解構嶺南建築源流以及其裝飾工藝美學,市民可以透過170項平常難以近距離觀賞的展品,認識嶺南傳統建築特色,增添大家對身邊傳統建築的了解。展期至明年6月2日,免費入場,展覽期間會有多項配合活動,歡迎大家參與及細心欣賞。

作者為文物保育專員蔣志豪

(本文刊於二○二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am730 ─ 古蹟.尋珍》專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