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飲茶文化源遠流長,是世界上最早採製和飲用茶的國家。陸羽《茶經》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聞於魯周公」,說明有關茶的使用最早可追溯至四千多年前的神農氏。諺語「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反映茶於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中國南方沿海地區,例如廣州、香港、泉州、廈門等,早是海上貿易的重要口岸及集散地。宋元時期,廣州是中國南方主要貿易港,香港正位處通往廣州的航線上。港鐵於興建宋皇臺站時,在聖山遺址考古出土大量宋元外銷瓷器,反映當時的九龍灣與海上貿易活動息息相關。出土文物中,不乏宋代常見的茶具 —— 茶盞和水注。
宋皇臺聖山遺址出土產自福建窰口的青瓷水注(左)和浙江龍泉窰的青瓷盞(右)。
宋人十分講究泡茶方式,流行「點茶法」,泡茶前會先把茶葉碾成粉狀的茶末,放入茶盞,再用水注將沸水注入茶末中,用茶刷調拌茶湯,當茶末和水調和成膏狀,再將沸水一邊注入茶盞,一邊打發茶湯成泡。
當時文人雅士喜愛收藏好茶,飲茶時會比拼茶葉質素及備茶技巧,稱為「鬥茶」,即是比拼備茶的功夫,以盞內泡沫多和持久,而盞邊不見水痕就是上佳好茶。
既然要「鬥茶」,宋代也有鬥茶器具 —— 建盞。鬥茶除比拼茶葉的香氣、味道和口感外,也相當講究品相。宋人對茶湯與器具的搭配要求甚高,喜歡用黑釉茶盞,釉色深黑,更易於觀察茶面泡沫,而茶盞器型寬且深,便於注水攪拌,較厚的釉和胎,有利於保存茶溫,故為鬥茶人士所愛。最著名的茶盞是福建省建窰生產的「建盞」。茶盞的釉在高溫燒製下會產生變化和變色,茶具表面會呈現淺色的紋理。聖山遺址出土帶淺色斑點的黑釉盞,另一茶盞有類似鷓鴣胸前斑點的紋飾,被稱為「鷓鴣斑」。
宋皇臺聖山遺址出土的黑釉茶盞(左)和鷓鴣斑釉盞(右)。
宋代茶葉的貿易與稅收,為朝廷帶來重大收入。聖山遺址出土的文物,道出當年海上貿易的興盛。宋室為保證此收入來源,非常重視運輸安全。宋沿用唐代的「綱運法」,由官兵分批分段押送貨物,如果運送途中遇到危險,馬上通知後續船隊,降低運輸風險,減少損失。不僅茶葉,其他貴重貨物如鹽、銀錢等皆以這方法運送。聖山出土的陶瓷,書有「綱」和「綱司」,反映這些陶瓷與綱運有關,亦標明了負責該批綱運的人員。
宋代以「綱運」形式運輸,由官兵分批分段押送,以保障運輸安全。圖為「聖山遺粹」展覽中書有「高綱司」的瓷器,反映瓷器以綱運形式運送,並標明負責該批綱運的人員。
這些充滿文化內涵的出土文物,現正在港鐵宋皇臺站展出。港鐵於興建宋皇臺站時,委託考古專家於聖山遺址(即現時宋皇臺站一帶)進行考古發掘,出土大量宋元時期的考古遺存。歷史文獻中,有關香港宋元時期(960-1368年)的記載,可說寥寥無幾,聖山遺址出土的豐富文物,是研究香港宋元歷史的重要資料。發展局古物古蹟辦事處一直持續整理及研究這批出土文物,並於早前更新宋皇臺站展出的「聖山遺粹」文物展覽,增加「宋皇臺與海上貿易」部份,展覽內容和展品更為豐富。
發展局古物古蹟辦事處最近更新「聖山遺粹」展覽,增設「宋皇臺與海上貿易」部份,共展出逾五百件珍貴文物,包括宋代茶具。
更新後的宋皇臺站「聖山遺粹」展覽,透過展品輔以文字和圖片介紹宋人的生活,例如飲茶、鬥茶、焚香、文人生活、建築、貨幣和物流運輸等,市民可掃描貼在展櫃的二維碼,聆聽語音導賞,了解宋代香港的生活風貌。
作者為文物保育專員蔣志豪
(本文刊於二○二四年四月二十五日《am730 ─ 古蹟.尋珍》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