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尋珍-齊魯與香港文物的奇妙對話

兩星期前我為大家預告「禮樂和合 探知齊魯——山東文物特展」,並分享兩件我十分喜歡的山東文物。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展覽中齊魯文物與香港文物之間的對話。

山東現簡稱「魯」,在明、清時稱為「齊」,「齊魯」因而成為山東的稱號。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山東便孕育着具獨特魅力的文化。史前時期,玉禮器和陶禮器俱是權力象徵,到夏商周三代,政治權力以青銅禮器體現。西周初年分封諸侯,制禮作樂的周公被分封於山東魯國,位列諸侯國之首,山東從而保存並傳承了周文化;姜子牙封於山東齊國,利用沿海魚鹽之利,大力發展經濟,齊國成為東方大國。自上世紀初,山東考古出土的器物均反映齊魯文明深厚的禮樂元素。

現正在香港文物探知館展出的「禮樂和合 探知齊魯 ——山東文物特展」,為香港市民帶來珍貴的60套(共201件)山東文物,包括12套(共24件)國家一級文物。展出的玉石、陶器、青銅器等不同種類的文物,造型獨特,工藝水準高超,是齊魯文化極具代表的文物;策展團隊同時精選香港重要的考古出土文物,包括彩陶盤、白陶盤、石鉞、牙璋、石串飾等,與山東文物同場展出,讓齊魯文化與嶺南文化對話和對比,透過兩個不同地域文化的相近之處,從多角度展示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和「同根同源」特徵。

以牙璋為例,它在史前時期是用作祭天拜日、祭祀山岳的禮器,至夏代發展成為象徵王權的祭器。中國最早約四千年前的牙璋在山東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牙璋的使用隨後延伸至其他地域,夏商之際,大規模向南延伸,遠至長江、珠江和越南北部等地區都有牙璋出土;其流行時間長、分布範圍廣,顯示中華文化在不同地域相互接觸與交流。

1990年在南丫島大灣出土的牙璋,是香港極為珍貴的文物,它的形制和外觀與山東出土的牙璋類近,說明香港早在青銅器時代與其他地域文化已有交流。

山東與香港出土的牙璋在展覽中同場對比展出。圖右牙璋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器物,於山東沂南羅圈峪出土(沂南縣博物館藏);圖左牙璋則在香港南丫島大灣遺址出土,屬青銅器時期器物,極為珍貴(古物古蹟辦事處藏)。
山東與香港出土的牙璋在展覽中同場對比展出。圖右牙璋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器物,於山東沂南羅圈峪出土(沂南縣博物館藏);圖左牙璋則在香港南丫島大灣遺址出土,屬青銅器時期器物,極為珍貴(古物古蹟辦事處藏)。

與牙璋同於南丫島大灣遺址出土的還有一套18件的石串飾,串飾有管、管珠、三角墜和璧,是香港目前唯一一套青銅器時期的完整串飾。

在相約時期,山東地區的水晶和瑪瑙飾品亦極具特色,不僅數量多,管鑽、打孔及拋光等工藝,水準亦十分高超。來自山東的水晶瑪瑙串飾,晶瑩剔透,由大小水晶環、紫水晶和瑪瑙珠組成。

山東臨淄郎家莊一號東周殉人墓出土的水晶瑪瑙串飾(左)與香港南丫島大灣遺址出土的石串飾(右),管鑽、打孔及拋光工藝都非常類近。
山東臨淄郎家莊一號東周殉人墓出土的水晶瑪瑙串飾(左)與香港南丫島大灣遺址出土的石串飾(右),管鑽、打孔及拋光工藝都非常類近。

山東的彩陶藝術在7,000多年前已出現。彩陶是祭祀活動的盛器,其圖案包含先民對大自然崇拜的寓意。在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具5,000多年歷史的雲雷紋彩陶釜,腹部繪有六個白彩圓形,而每個圓形內繪上八個方心雲雷紋,成為團花狀圖案,再以白色彩線勾連各組團花,構成一幅色彩豔麗、構思獨特的畫面。

香港也有類似的彩陶器,1970年在舂坎灣出土的波浪紋鏤孔彩陶盤,距今約六千年歷史,表面有深紅色彩繪波浪紋,圈足有鏤孔和刻劃波浪紋,是香港出土彩陶盤中最為完整的一件。

圖右為雲雷紋彩陶釜(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左下為波浪紋鏤孔彩陶盤(古物古蹟辦事處藏)。彩陶色彩豔麗、紋樣豐富、線條工細。
圖右為雲雷紋彩陶釜(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左下為波浪紋鏤孔彩陶盤(古物古蹟辦事處藏)。彩陶色彩豔麗、紋樣豐富、線條工細。

山東新石器時代的白陶器較彩陶更為珍貴。白陶的原料是高嶺土,成品外表和胎質呈白或淡黃色,其製作技術要求高,難度大。它典雅的型態被貴族相中,成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從墓葬出土的白陶數量,可反映墓主人的社會身份地位,同時顯示社會結構已發展為不同的階層。

香港也有出土白陶器物,2017年在長洲東灣出土的白陶鏤孔圈足盤,與山東白陶器物時期相若,它形制相對簡單,圈足飾有圓形和三角形鏤孔,估計用來盛載美食,祭祀神靈。

山東的白陶三足盉(上),是酒水類盛器,酒水入口與出口徹底分開,方便實用(山東博物館藏);白陶鏤孔圈足盤(下)於長洲東灣出土,估計用來盛載美食,祭祀神靈(古物古蹟辦事處藏)。
山東的白陶三足盉(上),是酒水類盛器,酒水入口與出口徹底分開,方便實用(山東博物館藏);白陶鏤孔圈足盤(下)於長洲東灣出土,估計用來盛載美食,祭祀神靈(古物古蹟辦事處藏)。

「禮樂和合 探知齊魯—— 山東文物特展」還有多套珍貴文物展出,展覽至10月6日,於尖沙咀九龍公園香港文物探知館展出,免費入場。

作者為文物保育專員蔣志豪

(本文刊於二○二四年六月六日《am730 ─ 古蹟.尋珍》專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