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尋珍-「南海I號」解構海上絲綢之路底蘊

「南海I號」醬釉罐出土現場。(圖片由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南海I號」醬釉罐出土現場。(圖片由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談到海上絲綢之路,大家會聯想到古代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海上通道,除貿易往來,也推動文化、宗教和科學技術交流。以廣州港為主的海上貿易,自秦漢以來不斷發展;唐宋年間趨於繁盛。海上絲綢之路橫跨萬里,在非洲東岸港口亦發現從廣州輸出的外銷瓷器;至明清時期,逐漸形成以廣州港為中心,香港、澳門等地為中轉地的港口體系。

中國於宋代發明指南針和水密隔艙造船技術,改變了世界航海和貿易的發展歷史。從粵港澳大灣區啓航的中國商舶,絡繹於南海航線上。透過研究古代海港設施、航線遺存、宗教場所和外銷品生產基地等考古發現,我們可扣連華南一帶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連。然而,粵港澳地區於宋代海上絲綢之路扮演着怎樣的角色?古代商舶「南海I號」上的文物為我們解構箇中底蘊。

關於「南海I號」的故事,可從800多年前說起。南宋時期,這艘滿載貨物的帆船在廣東台山、陽江交界海域沉沒,於2007年打撈出水。「南海I號」是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遠洋商船,船上載有大量外銷瓷器、手工藝製品和日常生活用品,以至眾多金銀銅貨幣。研究人員又在船上發現大量肩部印有文字和紋飾的醬釉陶罐,過去學者一般稱為「廣東罐」,與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即宋代廣州知州官署)發現的「廣東罐」相似。而在九龍城宋皇臺聖山遺址,也曾出土同類醬釉陶罐和殘片。

「南海I號」載有大量外銷瓷器、手工藝製品和日常生活用品,以至眾多金銀銅貨幣。(圖片由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南海I號」載有大量外銷瓷器、手工藝製品和日常生活用品,以至眾多金銀銅貨幣。(圖片由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南海I號」出水後,研究人員深入探究船上醬釉陶罐的產地、集散、流通、消費等課題,證實「南海I號」裝載的「廣東罐」,是廣東佛山南海窰場的產品;研究成果同時對香港遺址出土帶字或花紋的宋元陶罐殘片,帶來關鍵性的參考價值。

「南海I號」上載有被稱為「廣東罐」的醬釉陶罐,左圖為南海窰醬釉四繫罐,上有「酒墱」印文(中)(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香港亦曾出土同類陶罐殘片。右圖為南丫島沙埔村出土的醬釉陶罐殘片,上有佛山奇石窰「梁宅酒」印文(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藏)。
「南海I號」上載有被稱為「廣東罐」的醬釉陶罐,左圖為南海窰醬釉四繫罐,上有「酒墱」印文(中)(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香港亦曾出土同類陶罐殘片。右圖為南丫島沙埔村出土的醬釉陶罐殘片,上有佛山奇石窰「梁宅酒」印文(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藏)。

「廣東罐」可說是海上絲路航線的標記,在諸多自唐代起的沉船遺址中均有發現,這些產品從嶺南一帶走向世界,結合東南亞及海外博物館收藏種種形式的「廣東罐」,為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及航海貿易路線提供寶貴線索。

粵港澳地區多個遺址也曾出土不同年代和類型的「廣東罐」,佛山南海是主要產地之一,這些實用性陶罐,其器型、釉色、印文、紋飾等蘊含豐富的文化信息。其中,九龍城宋皇臺聖山遺址出土約九十萬件宋元陶瓷碎片,當中有大量不同窰場生產的外銷瓷器,也有不少「廣東罐」陶片,說明香港自宋代以來,是貿易航線的中轉站,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對外貿易中扮演一定角色。

「南海 I 號」所裝載的船貨,主要為瓷器、銅鐵器、金銀器、漆木器等,其數量、形制、工藝和造型,在南宋時期的考古材料中,均屬罕見。透過船上出土文物所蘊藏的豐富資料,我們可以根據船貨的造型、花紋和款式,嘗試重組「南海I號」的旅程:貨船沿南宋漫長的海岸線,自北向南,途經浙江、福建地區,最後在廣州港放洋出海。

船上亦出土一批金器,均為首飾、配飾類,可能產自杭州的金銀店。這批金器並不是兩宋時期的主流樣式,推測為海外流行、工藝較完善的樣式,更像是半成品,比如戒指的戒面留有鑲寶石的位置,或是留待到寶石產地或集散地再加工。可見「南海I號」的船貨,主要經銷東南亞、南亞和中東等地區。

「南海I號」出土的金項飾「鑲寶石空心金鐲」,由鐲體及鐲口焊接,兩個相對的鑲寶石十四面體金珠組成,寶石脫落不存。沙特阿拉伯利雅德出土曾有類似的器型(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南海I號」出土的金項飾「鑲寶石空心金鐲」,由鐲體及鐲口焊接,兩個相對的鑲寶石十四面體金珠組成,寶石脫落不存。沙特阿拉伯利雅德出土曾有類似的器型(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南海I號」出土的一組鑲嵌寶石戒指。從鑲嵌座樣式可推斷其預備嵌入的寶石為多面體形態。此類戒指在兩宋時期的中國並非主流樣式。(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南海I號」出土的一組鑲嵌寶石戒指。從鑲嵌座樣式可推斷其預備嵌入的寶石為多面體形態。此類戒指在兩宋時期的中國並非主流樣式。(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大家可在「從灣區啓航:「南海I號」與海上絲綢之路」展覽中,細心欣賞「南海I號」出土的精美文物。展覽透過255件/套精選展品,揭示粵港澳大灣區在海上絲綢之路發展上的角色,展期由8月16日至明年2月12日。

作者為文物保育專員蔣志豪

(本文刊於二○二四年八月十五日《am730 ─ 古蹟.尋珍》專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