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尋珍-大灣區文物保育協作 探尋三地作育英才故事

我在上一期專欄提及剛於第二屆「大灣區文化遺產論壇」啓動,以教育類建築為主題的首條「大灣區文物主題遊徑」。

「大灣區文物主題遊徑」的構思源於2022年在香港舉辦的首屆論壇,粵港澳三地自古以來同屬嶺南地區,歷史文化一脈相承,相關的歷史建築,既承載中國傳統建築文化,也體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現存的歷史建築,表現着嶺南民眾開放包容且兼收並蓄的人文精神,若以共同主題串連歷史建築,可道出一段段鮮為人知的故事。三地選擇以教育為題,突顯嶺南地區重視教育,也反映三地在歷史和發展上的緊密關聯和合作。

文物遊徑涵蓋三地共98項歷史建築,文物徑的香港段有36項合共47座歷史建築加入,由古物古蹟辦事處(古蹟辦)從法定古蹟和具評級的歷史建築中挑選,並獲得業權人支持。這些歷史建築分別從「科舉登第」、「培育國家人才」、「傳承辦學精神」,以及「保衛家國」四個主題,探尋三地歷史根源和人文關聯。有關大灣區教育文物遊徑的資料已上載古蹟辦網頁(www.amo.gov.hk/tc/heritage-trails/greater-bay-area-education-trail/index.html)。

香港段遊徑的「科舉登第」主題,同時介紹嶺南傳統書院的建築風格與藝術。香港現存眾多中式傳統書室、書院、兼具教育功能的宗祠,與大灣區內傳統書室大致相同,不單用以培育族中子弟,藉考取功名,擴展氏族在地區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建築內外的壁畫、木雕和灰塑等裝飾,展現明清以來形成的「三雕、二塑、一畫」的嶺南傳統建築特色。「三雕」即木雕、石雕和磚雕;「二塑」即灰塑和陶塑;「一畫」即壁畫,當中的內容和題字均具教化功能,彰顯嶺南地區科舉文化源流。

元朗屏山聚星樓,屬中國傳統建築的「文塔」,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是香港現存唯一的六角形古塔;納入教育文物徑香港段的「科舉登第」部分。
元朗屏山聚星樓,屬中國傳統建築的「文塔」,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是香港現存唯一的六角形古塔;納入教育文物徑香港段的「科舉登第」部分。

香港在推廣中華文化和培育人材方面不遺餘力,在現存不同類型的教育類歷史建築中,能夠看到省港知名人士和學者的足跡與故事,例如二十世紀初,不少祖籍廣東的社會賢達慷慨捐資興建書室、學院、圖書館等教育設施。香港段的第二個主題「培育國家人才」,包含十座歷史建築,它們多年來用作教育,培育大批具備現代知識和中西文化視野的雙語精英,為香港以至國家近代建設和發展作出莫大貢獻。

香港大學本部大樓是香港大學內歷史最悠久的建築,為紀念大學贊助人陸佑博士,大樓的大禮堂於1956年改稱為「陸佑堂」。香港大學本部大樓納入教育文物徑香港段的「培育國家人才」部分。
香港大學本部大樓是香港大學內歷史最悠久的建築,為紀念大學贊助人陸佑博士,大樓的大禮堂於1956年改稱為「陸佑堂」。香港大學本部大樓納入教育文物徑香港段的「培育國家人才」部分。

清末以來,不少學者名人來港講學和辦學,促進香港漢文教育的發展。抗日戰爭爆發後,有廣州的著名學校遷至香港和澳門,借用校舍或成立臨時院校授課;及至香港淪陷,部分學校又遷回內地原址,甚或聯合辦學,連結三地師生,讓灣區學子在艱難的歲月中繼續學習。至二次大戰結束,與內地淵源深厚的大專院校於香港成立,學生遍及內地不同省份,甚至海外華僑亦曾就讀,為國家廣育英才。遊徑的第三個主題「辦學精神傳承」中,涵蓋三育書院、孔聖講堂、達德學院等五項、共12座法定古蹟及具評級的歷史建築。

位於銅鑼灣加路連山道的孔聖講堂於1935年落成,是香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儒學傳揚地;名人學者如郭沫若、茅盾、錢穆、唐君毅、饒宗頤等也曾在此演講。孔聖講堂納入教育文物徑香港段的「辦學精神傳承」部分。
位於銅鑼灣加路連山道的孔聖講堂於1935年落成,是香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儒學傳揚地;名人學者如郭沫若、茅盾、錢穆、唐君毅、饒宗頤等也曾在此演講。孔聖講堂納入教育文物徑香港段的「辦學精神傳承」部分。

抗日戰爭期間,大灣區內院校互相扶持,讓學子繼續就學。香港淪陷後,在長達三年零八個月的日佔時期,學校命途各異,部分學校被日軍侵佔,肆意破壞;部分用作收容所和抗戰基地,盡力保家衛國。在危難時刻,香港學生依然心繫祖國,積極投身救國慈善工作。教育文物遊徑香港段中的「保衛家國」主題,包含沙頭角山咀協天宮、西貢育賢書室、聖士提反書院、般咸道官立小學等共八座法定古蹟及具評級的歷史建築。

位於西貢沙角尾村的育賢書室,本為典型的「卜卜齋」,抗日戰爭期間,是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重要的秘密抗日基地之一。育賢書室納入教育文物徑香港段的「保衛家國」部分。
位於西貢沙角尾村的育賢書室,本為典型的「卜卜齋」,抗日戰爭期間,是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重要的秘密抗日基地之一。育賢書室納入教育文物徑香港段的「保衛家國」部分。

為便利大家了解相關歷史建築的故事,古蹟辦已為遊徑香港段的歷史建築編製了中英文對照的電子書,並錄製粵語、普通話及英語的語音導賞,資料已上載至古蹟辦網頁;相關建築亦設置附有二維碼的說明牌。有興趣的朋友可先上網了解相關資料,再規劃參觀路線,按個人步伐細味歷史建築的特色和故事。

作者為文物保育專員蔣志豪

(本文刊於二〇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am730 ─ 古蹟.尋珍》專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