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尖沙咀香港文物探知館的恐龍會客室自上月下旬開幕以來,廣受市民歡迎,能夠近距離觀看專家清修化石,參觀者都非常雀躍。專家清修化石的工作看似簡單,但過程必須小心謹慎,三大法寶:氣動筆、錘子和平頭鑿,缺一不可。讓我帶大家一同走進恐龍會客室的清修區,深入了解專家的工作。
古物古蹟辦事處(古蹟辦)聯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脊椎所)專家以及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在赤洲發掘了約30塊含恐龍骨骼化石的岩石,專家和工作人員現正在恐龍會客室的清修區內清修這批化石。
在清修區工作,耳罩、眼罩和口罩是必備的基本裝備。清修區和展示區除有隔塵設施,也安裝了隔音設施,大家隔著玻璃屏觀看專家工作時,不會聽到氣動筆金屬筆頭與岩石磨擦發出的刺耳聲音,那種聲音就像大家洗牙時,牙醫清除牙石的聲音;因此,在清修區工作,耳罩、眼罩和口罩是保障專家和工作人員的必需裝備,耳罩可隔絕刺耳聲音,眼罩和口罩可阻隔在清除岩石的過程中,產生的微細碎石浮塵。
工具方面,尖頭氣動筆可謂清修工作中最重要的法寶,專家會使用兩款氣動筆,一款名為ME-9100,筆頭比較粗,直徑有1毫米;另一款名為Micro Jack,筆頭非常幼細,直徑只有0.5毫米。ME-9100適合以較高速度和力度清除包裹著化石的岩石;Micro Jack則適合慢慢地、仔細地清除貼近化石的岩石,以露出骨骼化石的表面和細部結構。另外兩件必備法寶 —— 錘子及平頭鑿,兩者配合使用,能協助清除距離化石表面較遠且有一定厚度的岩石。
古脊椎所專家使用幼細的氣動筆(Micro Jack)細心清除化石周圍的岩石。
錘子及平頭鑿是另外兩件清修必備法寶。
大家或許好奇清修區內的巨型吸氣管有甚麼用途?這是浮塵吸收器,用來吸走清除岩石時所產生的浮塵。恐龍會客室的室內環境,是嚴格遵照文物專家的專業意見而設計,對溫度、濕度和照明亮度都有特定要求;另外,所有向外的玻璃門窗均貼上防紫外線隔膜,以妥善保護展出和清修中的化石。
在清修區內安裝的浮塵吸收器,能吸走清除岩石時所產生的浮塵。
大家也不妨留意一下,恐龍會客室外牆繪畫的五款恐龍,它們是在中國白堊紀地層中發現的品種,分別為黃河巨龍、諸城暴龍、中國角龍、青島龍和河源龍。透過這些恐龍復原圖,大家對中國恐龍又加深了認識。
配合恐龍化石的發現,古蹟辦與漁護署將繼續推出關於古生物學、化石、地層學及古環境學的講座和工作坊。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助理教授文嘉棋將於1月5日(星期日),在文物探知館舉行講座,分享脊椎動物包括翼龍、獸腳類恐龍(包括鳥類)和蝙蝠三個群體,如何演化出飛行的能力;接著在1月中旬開始的周末及周日,將舉辦多個關於古生物化石的工作坊,探索古生物的興盛與滅絕而成為化石的過程,也會介紹不同的化石「明星」,參加者更可以親手製作古生物紀念品。詳情請留意古蹟辦網頁(https://www.amo.gov.hk/tc/visitor-centre/education-programmes/education-activities/index.html)。
作者為文物保育專員蔣志豪
(本文刊於二〇二五年一月二日《am730 ─ 古蹟.尋珍》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