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暑軒,攝於2008年。©古物古蹟辦事處
清暑軒(右)上層和連接毗鄰的覲廷書室的通道,攝於2015年。©古物古蹟辦事處
正門廊道兩旁擺放的五對功名牌,攝於2024年。©古物古蹟辦事處
正廳對聯「守東平王格言、為善最樂;遵司馬公家訓、積德當先」是由清代廣東三大狀元之一林召棠所題,攝於2015年。©古物古蹟辦事處
清暑軒具西式元素的灰塑裝飾,攝於2024年。©古物古蹟辦事處

清暑軒位於屏山坑尾村,毗鄰覲廷書室,由鄧香泉父子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斥資興建,用作接待到訪覲廷書室的鴻儒學者及賓客,並提供下榻地方。清暑軒曾接待第十七任港督金文泰爵士、商紳兼早期華人領袖何東爵士、捐建香港大學中文學院的鄧志昂及馮平山等社會賢達。

清暑軒樓高兩層,呈曲尺形,雖是獨立建築,但在上層設有通道,連接旁邊的覲廷書室,方便昔日下榻清暑軒的老師前往覲廷書室講學。此外,由於清暑軒是為招待名儒貴賓而設,鄧族因此特別從佛山和廣州聘請工匠負責興建。清暑軒的木雕、灰塑、壁畫等造工精緻,是嶺南傳統建築藝術的代表作;清暑軒的裝飾同時具備西式元素,顯示本地傳統士紳華宅的氣派。

清暑軒正門廊道兩旁展示了五對功名牌,其中兩對分別刻有「祖孫、父子、兄弟、叔侄文武登科」、「父子、兄弟聯科」,彰顯了第二十世祖鄧瑞泰一房在文舉及武舉考獲的功名。此外,另一塊功名牌「祖孫、甲子科、文武登科」是指鄧瑞泰於清嘉慶九年(1804)中甲子科第十五名武舉人;以及一個甲子(即60年)後,他的孫子鄧惠育於清同治三年(1864)中甲子科第四十一名文舉人,可見昔日屏山鄧族文武兼修及教育風氣之盛,同時反映鄧族驕人的科舉成就。正廳的對聯「守東平王格言、為善最樂;遵司馬公家訓、積德當先」是由清代廣東三大狀元之一林召棠所題,反映昔日屏山鄧族與廣東文人官員的連繫。

日佔期間,屏山鄧族曾把清暑軒改作臨時收容所及中轉站,為香港逃難至内地的同胞提供住宿和食物。據族中長老憶述,當時經清暑軒逃往內地的人士一批緊接一批,前後估計近六千人,可見屏山鄧族在抗日戰爭期間與同胞同舟共濟的家國情懷。

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日:上午9時至下午1時及下午2時至5時
農曆年初一至三休息

地址︰
新界元朗屏山坑尾村104及109號

查詢熱線:
(852) 2208 4488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