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二公書院,攝於2017年。©古物古蹟辦事處
周王二公書院天井和兩側廂房,攝於2022年。©古物古蹟辦事處
周王二公書院內的「復我鄉居」牌匾,表揚周王二公對復界的貢獻,攝於2022年。©古物古蹟辦事處
周王二公神位供奉於第二進明間,神位兩側書有「惠此巖疆,恩流兩粵;復我邦族,德戴二天」;橫批為「與民休戚」,反映錦田鄉民對周王二公的愛戴。攝於2024年。©古物古蹟辦事處

周王二公書院位於錦田水頭村,因錦田鄉民有感兩廣總督周有德和廣東巡撫王來任二公,對清初復界有莫大貢獻,遂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建造書院以紀念及供奉二公。

清初,朝廷下禁海令,禁止沿海居民出海,以削弱鄭成功等反清復明的力量;清順治十八年(1661),清廷更下「遷界令」,將東南沿海居民內遷三十至五十里,村社田宅全部焚棄,沿海百姓家園盡失,死傷枕藉。後經兩廣總督周有德和廣東巡撫王來任向朝廷力陳百姓苦況,清廷終在康熙八年(1669)允許沿海居民復界。

周王二公書院也用於教育鄧族子弟,書院外的空間於每十年一屆的太平清醮期間,建醮演劇,以超度遷界喪生的亡魂及保佑境內居民,這習俗仍流傳至今。

周王二公書院為嶺南傳統兩進三開間一天井建築,天井兩側設有廂房。書院的布局對稱,正廳位於中軸線上,第二進明間供奉周王二公神位,以表鄉民對二公的感恩與愛戴。書院亦體現嶺南傳統建築的藝術,屋脊飾有博古紋灰塑、牆頭則以造型生動的灰塑和吉祥動植物圖案的壁畫作裝飾、封簷板亦刻有吉祥圖案。書院內保存多塊記載遷界和書院歷史的重要牌匾及碑記。

除周王二公書院外,廣東沿海百姓在復界後也有建祠、造像或立木主牌位,以紀念周王二公的恩德。當時新安縣內其他供奉周王二公的建築還有沙頭墟(即今日深圳的西鄉與福田)及石湖墟(現今上水的巡撫街位置)的報德祠。現時上水、粉嶺、大埔頭等多個宗族,仍於農曆五月十九日及六月初一舉行周王二公誕,祭禮體現中國人飲水思源的美德。

地址︰
新界元朗錦田水頭村

不對外開放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