泝流園位於錦田水頭村,又稱「知稼堂」,由錦田第二十一世祖鄧權軒於十八世紀末興建,供鄧族子弟預備科舉考試。清乾隆(1736至1795年)及道光年間(1821至1850年),鄧權軒多名後人考取了武舉人和秀才功名,其中鄧權軒的第二子鄧鳴鶴更官至六品,他其後在村內建立專為應考武舉而建的長春園,以培育子弟。泝流園第一進懸掛的「父子登科」牌匾,是兩廣總督阮元及廣東巡撫怡良所贈,祝賀鄧權軒的第三子鄧鳴鸞及其子鄧廷柱分別於道光元年(1821)及道光二十年(1840)獲中武舉人。
泝流園屬兩進三開間的嶺南傳統建築,以青磚築砌,牆身和屋脊飾有以吉祥動植物為主題的灰塑;正立面則飾有吉祥圖案的壁畫及書法,帶有嶺南傳統建築的藝術特色。泝流園入口門額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武舉人鄧英元所書,鄧英元曾為錦田多座傳統建築題字,亦於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捐助編修《新安縣志》,在區內貢獻良多。
考獲功名的鄧氏族人成為地方士紳,代官府審理錦田鄉中事務。因此,泝流園大廳亦兼用作錦田鄧族訴訟公堂,為族人處理糾紛。隨着錦田公立蒙養學校於1926年成立,泝流園的教育功能逐漸減退。自1952年,大部分鄧族子弟轉讀錦田公立蒙養學校,泝流園遂停辦教育。泝流園現為錦田水頭村醒獅團(由權軒祖後人創立)總部,亦是鄧權軒後人節慶相聚之地。
地址︰
新界元朗錦田水頭村25號
不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