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皇書院,攝於2016年。©古物古蹟辦事處
英皇書院正門入口,攝於1933年。©英皇書院
英皇書院校舍,攝於1933年。©英皇書院
戰後經修繕的英皇書院,昔日正門入口弧形柱廊上的鐘樓已不復存在,攝於1957年。©英皇書院
英皇書院的窗戶具古典風格的磚、石築砌緣飾,攝於2011年。©古物古蹟辦事處
英皇書院建築具新古典主義風格,例如拱形柱廊,攝於2011年。©古物古蹟辦事處

英皇書院位於般咸道與西邊街交界,校舍於1926年落成,1928年正式啟用,一直沿用至今,是本港現存少數戰前官立學校之一。書院一直紥根香港島西區,前身為政府於1879年興辦的西營盤學校,早期校址先後位於西營盤第三街及薄扶林道。

校舍於1926年峻工時,政府在行政報告中形容書院為「最優良、最新式的校舍之一,內有29個班房、職員及公共活動室……一間博物館暨圖書館、美術室、物理及化學實驗室……體育館、有蓋操場及消防器具……」。

1941年香港保衛戰期間,由於英皇書院內具備由首任校長莫理士(Alfred J. Morris)引進的聖約翰救傷隊設備,因此校舍相信曾用作急救站支援抗敵。書院在戰時遭受嚴重破壞,需要大規模修繕。

修繕工程於1950年開展,雖然首階段的修繕及擴建工程於1953年完成,但由於戰後的香港校舍短缺,英皇書院先後與葛量洪師範專科學校、李陞小學、羅富國師範學院的附屬學校和伊利沙伯學校共用校舍,為戰後香港教育復甦提供了重要場所。1960年,英皇書院最後擴建階段完工,學校亦自戰後首次以全日制方式運作。

英皇書院自創校以來培育眾多人才,著名畢業生包括劉殿爵教授,他是世界聞名的儒學學者,1938年獲獎學金入讀香港大學中文系,其後赴英國深造,並曾於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任教。他將《論語》、《孟子》和《老子》等傳統中國典籍翻譯成英文,成為外國學者研究中國哲學思想的必讀文本。劉殿爵教授1978年回港,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金應熙教授與劉殿爵教授同屆,深受許地山教授、陳寅恪教授的治學態度啟發,於中國史、香港史、東南亞史皆有所建樹。他其後在中山大學任教,並於1979年出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開放日︰
一般定於每年3月。詳情請參考英皇書院網站︰https://www.kings.edu.hk

地址︰
香港半山般咸道63號A

查詢電話:
(852) 2547 0310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