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士提反書院位於赤柱東頭灣道22號,最初於1903年在西邊街建校,其後於1924年遷往薄扶林,至1930年遷至赤柱現址。聖士提反書院的書院大樓於1930年3月25日啟用,不僅是書院內最古老的建築,亦是香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寄宿校舍建築。
1941年12月8日,日軍入侵香港,隨即展開歷時十八天的香港保衛戰。黃泥涌及赤柱半島是香港守軍的重要防線,聖士提反書院亦因此而成為香港抗日戰爭的要點。聖士提反書院的書院大樓被英軍徵用為為緊急軍事醫院,教職員和學生則在醫院內協助。在日佔期間,書院師生互相守護的精神令人動容,當時中文科科主任譚長萱為守護留守校園的學生而喪生。書院大樓內的「一九四一年本校譚教授護校殉難紀念碑」,便是為紀念譚長萱而立。
香港守軍最終不敵日軍,日軍於1941年12月25日清晨攻入聖士提反書院,並闖進書院大樓發動「聖士提反書院大屠殺」,同日下午,港督楊慕琦向日軍投降,這日後來被稱為「黑色聖誕」。
香港淪陷後進入三年零八個月的日佔時期,聖士提反書院,連同鄰近的赤柱監獄守衛宿舍,被用作赤柱拘留營,共關押約三千名非華裔盟國國民及少量戰俘,其中一千名被拘禁在聖士提反書院,當中約三百七十人正拘禁在書院大樓。由於糧食短缺,被拘留人士大多營養不良,骨瘦如柴,生活艱苦。
聖士提反書院經歷日佔時期後仍屹立至今,培育多位傑出華人。
聖士提反書院文物徑因應學校活動情況而安排於星期六、日對外開放,詳情請參閱官方網頁。有興趣者可透過校方導賞申請表︰https://www.ssc.edu.hk/links/ssctrail/eng/docent.html 報名預約參觀。
詳情請瀏覽聖士提反書院網站︰https://www.ssc.edu.hk/
地址︰
香港赤柱東頭灣道22號
查詢熱線︰
(852) 2813 0360
建於聖士提反書院校園最高點的小教堂,於1950年啟用,以紀念日佔期間(1941至1945年)在拘留營中遇害的人士及二次大戰蒙難者。
小教堂的平面布局呈十字形,以花崗石建造牆基,外牆以素色抹灰飾面。從小教堂的建築細節,可見學校紀念戰爭蒙難者的歷史。正門上拱形的彩繪玻璃,中間部分繪有骨瘦如柴的戰俘和飢餓的兒童,他們聚首禱告,上面有兩隻振翅高飛的鴿子,這畫面不僅反映昔日拘留營的苦難日子,亦展示受難者憑著信、望、愛的宗教精神渡過艱難的日佔歲月。彩繪玻璃上還複製了兩份拘留人士原本刻劃在拘留營囚室牆上的文字紀錄,記載赤柱拘留營的艱苦;其中一份是由D.W. Waterton 手繪的日曆,記錄他自1943年7月7日被拘留在營中囚室,一天劃一條斜線直至行刑當日的最後日子,並寫著「沒有犯罪」(NO OFFENCE)的悲痛留言;另一份則記錄部分戰俘的姓名及處決日子。校方指相關文字紀錄原件在戰後被送到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Imperial War Museum, UK)收藏及展出,由於其深具歷史意義,故特意在彩繪玻璃上複製相關文字紀錄。
另外,小教堂也設有紀念牌匾,以紀念部分在二次大戰期間犧牲的軍人,其中包括1942年,由香港往日本途中沉沒的日本戰俘船「里斯本丸」號的遇難者。
小教堂現時供學生及教職員祈禱及聚會禮拜之用,校內師生仍定期在教堂悼念因抗日犧牲,並葬於學校附近赤柱軍人墳場的老師,包括中文科主任譚長萱、數學老師靳約翰(John Guant)及舍監夫人嘉芙蓮·馬田(Mrs Kathleen Louisa Martin)。
校方於2008年成立文物徑,串連書院大樓及小教堂等歷史建築,以紀念二次大戰期間的死難者,亦向公眾闡釋建校歷史,印證聖士提反書院與香港社會發展的緊密連結。
聖士提反書院文物徑因應學校活動情況而安排於星期六、日對外開放,詳情請參閱官方網頁。有興趣者可透過校方導賞申請表︰https://www.ssc.edu.hk/links/ssctrail/eng/docent.html 報名預約參觀。
詳情請瀏覽聖士提反書院網站︰https://www.ssc.edu.hk/
地址︰
香港赤柱東頭灣道22號
查詢熱線︰
(852) 2813 0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