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頭角協天宮於一八九四年至一八九五年間重建,以取代原先的關帝廟。關帝在明朝加封為「協天護國忠義大帝」。協天宮對十九世紀末沙頭角地區的經濟發展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亦是現存少數與東和墟相關的主要廟宇。東和墟由村落聯盟「十約」經營,而「十約」由一八三○至一九三○年代支配沙頭角地區的經濟。協天宮前進內五塊石碑詳載廟宇重建的細節,並反映了海外華人社會與沙頭角地區的社會網絡。在建築方面,精巧的神龕及簷板、前進及後進的三葉形拱門,以及正立面的精緻青磚外牆、花崗石門框和鰲魚灰塑枕樑,均保持完好。
協天宮是上世紀沙頭角社區的宗教、公共事務及教育場所。在二十世紀初,它曾用作福德私塾校舍。它自一九五九年起再用作學校,以部分地方作當時新成立的山咀公立學校辦事處及課室。二○一五年,學校回復戰前原名,即福德學社小學。山咀村民仍於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慶祝關帝誕。
協天宮於二○二一年列為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