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大埔大埔頭村
敬羅家塾位於大埔大埔頭村,是大埔頭村鄧氏宗族的家祠,百多年來一直為鄧氏族人所用。大埔頭村鄧氏原居於元朗錦田,於十三世紀時分支遷居至大埔頭村,並在該區建立了一條圍村,即水圍。二十世紀初,由於興建九廣鐵路,該圍村被分為水圍及大埔頭村。據村中父老所說,敬羅家塾是在明朝時,由鄧氏第十三代族人鄧玄雲、鄧梅溪及鄧念峰所建,以紀念他們的第十代先祖鄧敬羅。鄧敬羅更被尊為大埔頭鄧族直系之一的流光堂第一代祖先。
敬羅家塾曾作書室之用,以傳統「卜卜齋」形式授學,就讀子弟一度達四十多人。除作為教學用途外,敬羅家塾亦作為族人聚會和舉行傳統節日活動的地方。其後,香港政府在一九四八年起致力於新界區提供中小學教育服務,而敬羅家塾在教育方面的用途亦日漸式微。不過,時至今日它仍然是大埔頭村村民舉行聚會和慶典的地方。
敬羅家塾為傳統的三進兩院式建築,門前建有兩個鼓台,鼓台上各有兩支花崗岩支柱,承托屋頂。另外,屋頂正脊飾有幾何圖案,屋內亦有精美灰塑點綴。
敬羅家塾於一九九八年被列為法定古蹟。建築物因日久失修已變得殘破不堪,另外經過一九三二年的重修,家塾亦加上了不少現代建築材料,使建築物失去了傳統古樸之風。最後,經過村民的同意,並得到香港政府撥款,於一九九八年進行全面的修復工程,以回復它昔日舊貌。工程由辦事處及建築署監督,參與工程者除了來自本港、內地以及英國修復專家外,大埔頭村村民代表亦積極參與其中,提出寶貴意見。
是次修復工程可算十分艱巨和富挑戰性,為了確保敬羅家塾在全面修補之前有精確的紀錄,以及讓進行修繕工程的專家對家塾的歷史結構、建築物料、設計及功能有更深入的瞭解,辦事處特別聘請了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來港,為敬羅家塾進行全面測量,以及繪製詳盡的測繪圖和修復工程施工圖。
另外,為了使建築物回復舊貌,修復專家一方面把一九三二年重修時所用的現代建築物料除去,特別是水泥和鋼鐵;另一方面則保留了當年建造、甚具特色的兩幅女兒牆及從廣州訂製的神龕。修復人員先把天井的兩幅女兒牆拆下,加以修葺後,鑲嵌在兩旁廂房的青磚牆上。而神龕則由英國修復專家漢約翰進行修復。此外,建築物原有的白蟻蛀蝕以及漏水問題亦得到徹底根治。
在工程進行期間,村民代表均有出席每周工作會議及視察工程進度,並提出寶貴意見。整個重修計劃約用了兩年時間完成,而敬羅家塾亦得以回復昔日光彩。
敬羅家塾修復工程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二〇〇一年文物古蹟保護獎的傑出項目獎,頒獎典禮於 二〇〇二年三月十七日 在敬羅家塾舉行。修復工程既能顯示出優秀的建築修復技術,亦為歷史建築經修復後重投社區服務的典範。該項工程在獲得社區參與及適當的文物修復規劃下進行,嘗試在回復這座歷史建築原來面貌的同時,亦把部分於三十年代才增加的現代建築元素加以保留。
此外,敬羅家塾的重修工程更榮獲由古物諮詢委員會及辦事處所舉辦的香港文物獎(二〇〇一年)優異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