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內容
首頁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歡迎辭
簡介
理想、使命及信念
古物及古蹟條例
公眾節目甄選準則
職員名單
職員名單
文物保育組
技術及顧問組
聯絡我們
香港文物探知館開放時間
昔日通訊
網上文章
常見問題
古物諮詢委員會
最新消息
考古
考古
甚麼是考古學?
香港的考古工作
香港的考古工作
香港具考古研究價值的地點
史前時期
史前時期
新石器時代中期
新石器時代晚期
青銅時代
主要考古發現
主要考古發現
屯門考古發現
馬灣東灣仔北
西貢沙下搶救發掘
大埔碗窰遺址
啟德宋皇臺站
啟德宋皇臺站
沙中綫宋皇臺站的考古工作報告/簡介
提交古物諮詢委員會的進度報告
古物諮詢委員會公開會議及特別會議的會議記錄/討論文件
展覽
專題文章
香港考古資料系統
挖掘及搜尋古物牌照申請
考古研究報告
考古研究報告
香港島
九龍
新界
離島
專題研究
文物地點
文物地點
香港法定古蹟
香港法定古蹟
香港島
九龍
新界
離島
香港的歷史建築
香港的歷史建築
1,444幢歷史建築及新項目的評估
歷史建築標示牌
精選文物地點虛擬遊
香港具考古研究價值的地點
文物影響評估
文物影響評估
進行中的文物影響評估項目
文物影響評估報告
歷史建築研究報告
香港文物地理資訊系統
文物地點名單
活動及影片
活動及影片
香港文物探知館
香港文物探知館
參考圖書館
開放時間及平面圖
位置圖
無障礙設施
減碳成效披露
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
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
開放時間及平面圖
位置圖
無障礙設施
其他由古蹟辦管理的歷史建築及場地
展覽
展覽
香港文物探知館的展覽
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的展覽
碗窰展覽
宋皇臺站考古陳列
館外展覽
展覽圖板
展覽記錄
展覽記錄
香港文物探知館展覽記錄
屏山鄧族文物館 暨文物徑訪客中心展覽記錄
館外展覽記錄
刊物
社區參與 / 文物之友
社區參與 / 文物之友
社區參與
社區參與
文化飛步遊
文物之友計劃
青少年文物之友計劃
導賞服務
教育活動
教育活動
香港文物探知館的教育活動
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的教育活動
學校活動
影片
文物徑及歷史建築群
文物徑及歷史建築群
大灣區教育文物徑(香港段)
賞.識港大歷史建築
屏山文物徑
龍躍頭文物徑
中西區文物徑
中西區文物徑
中區線
上環線
西區及山頂線
尖沙咀古蹟優悠行
文物徑團體導賞服務
遊覽須知
聯絡我們
文物之友
青少年文物之友
報告及刊物
連結
常見問題
下載區
Facebook
Whatsapp
微博
Twitter
主頁
語言
EN
繁
简
字型大小
分享
Facebook
Whatsapp
微博
Twitter
搜尋
搜尋
去
快速連結
文物之友
青少年文物之友
報告及刊物
連結
常見問題
下載區
流動版目錄
關於我們
歡迎辭
簡介
理想、使命及信念
古物及古蹟條例
公眾節目甄選準則
職員名單
聯絡我們
香港文物探知館開放時間
昔日通訊
網上文章
常見問題
古物諮詢委員會
最新消息
考古
甚麼是考古學?
香港的考古工作
史前時期
主要考古發現
香港考古資料系統
挖掘及搜尋古物牌照申請
考古研究報告
文物地點
香港法定古蹟
香港的歷史建築
精選文物地點虛擬遊
香港具考古研究價值的地點
文物影響評估
歷史建築研究報告
香港文物地理資訊系統
文物地點名單
活動及影片
香港文物探知館
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
其他由古蹟辦管理的歷史建築及場地
展覽
社區參與 / 文物之友
導賞服務
教育活動
學校活動
影片
文物徑及歷史建築群
大灣區教育文物徑(香港段)
賞.識港大歷史建築
屏山文物徑
龍躍頭文物徑
中西區文物徑
尖沙咀古蹟優悠行
文物徑團體導賞服務
遊覽須知
聯絡我們
活動及影片
香港文物探知館
香港文物探知館
參考圖書館
開放時間及平面圖
位置圖
無障礙設施
減碳成效披露
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
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
開放時間及平面圖
位置圖
無障礙設施
其他由古蹟辦管理的歷史建築及場地
展覽
展覽
香港文物探知館的展覽
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的展覽
碗窰展覽
宋皇臺站考古陳列
館外展覽
展覽圖板
展覽記錄
展覽記錄
香港文物探知館展覽記錄
屏山鄧族文物館 暨文物徑訪客中心展覽記錄
館外展覽記錄
刊物
社區參與 / 文物之友
社區參與 / 文物之友
社區參與
社區參與
文化飛步遊
文物之友計劃
青少年文物之友計劃
導賞服務
教育活動
教育活動
香港文物探知館的教育活動
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的教育活動
學校活動
影片
主頁
活動及影片
影片
講座及活動
講座及活動
公眾講座(22/3/2025):登科及第:新界傳統學塾與香港早期教育 | 蕭國健教授(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博物館專家顧問)
公眾講座(1/3/2025):馮平山家族起落:慈善與社會資本在逆境中發揮的力量 | 鄭宏泰博士(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所長(執行))
公眾講座(11/1/2025):帆過浪留痕 —— 水下考古與海上絲綢之路(普通話主講) | 崔勇先生(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榮休副院長、研究館員)
公眾講座(5/1/2025):脊椎動物——從陸上到天上(粵語主講) | 文嘉棋教授(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助理教授)
公眾講座(14/12/2024):海絲遺珍 – 中國有個長沙窰(普通話主講) | 瞿偉先生(長沙銅官窰遺址管理處文物部部長、長沙銅官窰博物館長)
公眾講座(24/11/2024):細訴百年猶太教莉亞堂(英語主講) | 毛嘉達先生(名譽受託人)
公眾講座(17/11/2024):魚兒如何上岸–四億年尋祖之旅(普通話主講) | 盧靜博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公眾講座(16/11/2024):前賈梅士學校的歷史及建築特色回顧 | 葉頌文博士,MH(古物諮詢委員會委員)
公眾講座(3/11/2024):光學測年視覺下的香港山區梯田耕種1300年︰對研究﹑知識交流及景觀管理的啟示(英語主講) | 范旼澔博士(英國紐卡素大學麥考德景觀中心副研究員)
公眾講座(2/11/2024):探索伯大尼修院的歷史及建築特色 | 羅健中建築師(歐華爾顧問有限公司創始董事、前古物諮詢委員會委員)
公眾講座(19/10/2024):回教清真禮拜總堂與伊斯蘭信仰 | 張大恩先生(中華回教博愛社執行委員會副主席、前拓展署港島及離島拓展處處長)
公眾講座(21/9/2024):淺談深水埗歷史:從深水埗關廠說起 | 蕭國健教授(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博物館專家顧問)
公眾講座(9/9/2024):陶藝巔峰——「蛋殼陶」(普通話主講)| 周婀娜女士 (山東博物館典藏部副主任)
公眾講座(24/8/2024):中國史前時期的“海岱系”玉器(普通話主講)| 欒豐實教授 (山東大學教授)
公眾講座(16/8/2024):從灣區啟航走向世界——近年灣區陶瓷考古工作與收穫(普通話主講)|肖達順先生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館員)
公眾講座(10/8/2024):嶺南傳統陶塑瓦脊講座 | 何湛泉先生 (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建築陶塑瓦脊製作技藝、中山市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公眾講座(3/8/2024):荔枝角傳染病院與九龍區醫療的發展(1938-1975)| 羅婉嫻博士(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一級講師)
公眾講座(13/7/2024):黑暗中的曙光 – 從荔枝角監獄為起點 | 蘇載玓博士(香港早期歷史研究學者)、劉振明先生(榮休高級懲教主任)、李兆安先生(榮休一級懲教助理)
公眾講座(22/6/2024):十九世紀華工出洋經過與香港 | 鄧家宙博士 (香港史學會理事)
公眾講座(1/6/2024):嶺南傳統建築講座系列(十二): 鬧市中的瑰寶:慢遊上環文武廟及廣福祠 | 梁中杰先生 (東華三院助理高級公共服務經理)
研討會(29/5/2024):「禮樂和合 探知齊魯——山東文物特展」研討會(普通話主講) | 王芬女士(山東大學考古學院院長、博物館館長)及劉延常先生(山東博物館館長、研究館員)
公眾講座(11/5/2024):嶺南傳統建築講座系列(十):潮汕建築(普通話主講)| 蔡海松先生(汕頭市政協文史研究會理事)
公眾講座(27/4/2024):嶺南傳統建築講座系列(九):從老圍到新圍看龍躍頭歷史與文化發展 | 蕭國健教授 (香港珠海學院中國文學系專任教授)
公眾講座(23/3/2024):嶺南傳統建築講座系列(八):番禺神樓 | 黃海妍博士(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館長、研究館員)
公眾講座(16/3/2024):嶺南傳統建築講座系列(七):嵌瓷 | 許少雄師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鑲嵌 — 嵌瓷項目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公眾講座(24/2/2024):嶺南傳統建築講座系列(六):古宅留芳:新田大夫第及幾所香港古宅第建築裝飾所傳的美意 | 馬素梅博士(古建築裝飾研究者)
公眾講座(3/2/2024):嶺南傳統建築講座系列(五):潮州木雕 | 陳澤銘師傅(國家級非遺木雕項目汕頭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公眾講座(3/2/2024):嶺南傳統建築講座系列(四):潮州金漆畫及壁畫 | 蕭煥明師傅(汕頭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潮陽金漆畫”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公眾講座(13/1/2024):嶺南傳統建築講座系列(二):廣州磚雕 | 何世良師傅(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磚雕)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公眾講座(26/11/2023):利用遙感和地質考古學方法研究香港古代山地梯田的特徵和年代 | 薩姆.特納教授(紐卡素大學景觀學中心主任)、甘楠添博士(聖安德魯斯大學地球及環境科學學院專職研究員)及范旼澔博士(紐卡素大學歷史、古典和考古學院 Marie Sklodowska-Curie研究員)(英語主講)
公眾講座(18/11/2023):嶺南傳統建築講座系列(一):廣州灰塑 | 邵成村師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灰塑代表性傳承人)
公眾講座(11/11/2023):古蹟廟宇、儀式與紮作技藝 | 李凌瀚博士(香港中文大學祟基學院神學院榮譽副研究員)及梁金華師傅(資深紮作師)
公眾講座(21/10/2023):四環九約之外 — 東區的歷史發展與建築 | 沈思先生(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名譽副研究員)
公眾講座(7/10/2023):廟宇與神功刺繡 | 黃國興師傅(資深刺繡師)
公眾講座(23/9/2023):認識祠堂建築裝飾文化:從屏山鄧氏祠堂說起 | 馬素梅博士(古建築裝飾研究者)
公眾講座(16/9/2023):油麻地與油麻地天后廟 | 蕭國健教授(香港珠海學院中國文學系專任教授)
公眾講座(12/8/2023):淺談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 | 羅嘉裕先生(Director, Ptah Heritage Ltd)
公眾講座(22/7/2023):林邊屋大樓的故事及建築特色 | 吳韻怡女士(建築文物保護師)
公眾講座(8/7/2023):何東夫人醫局的保育活化 | 劉榮傑先生(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項目經理 (文物保育) 3)
公眾講座(18/6/2023):宋元時代沉船與海上陶瓷貿易 | 孟原召博士(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館員)
公眾講座(18/6/2023):「南海1號」─ 宋代沉船考古 | 孫鍵先生(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館員)
公眾講座(17/6/2023):3D科技在文物保育上的應用 | 李致鴻先生(土木工程拓展署合約高級土地測量師/建築信息模擬數據管理)
公眾講座(3/6/2023):地理資訊系統(GIS)在考古學上的應用 | 林永昌博士(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歷史系副教授)
公眾講座(20/5/2023):粉嶺聯和墟的歷史與發展 | 陳國成博士(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公眾講座(13/5/2023):前粉嶺裁判法院的活化再利用 | 鍾偉廉先生(香港青年協會領袖學院總監)
公眾講座(6/5/2023):香港大學的歷史建築設計 | 羅健中建築師(歐華爾顧問有限公司創始董事、前古物諮詢委員會委員)
公眾講座(22/4/2023):鴨洲、吉澳及荔枝窩的保育之路 | 陳羽嵐女士(漁農自然護理署高級地質公園主任)
公眾講座(11/2/2023):禮失求諸野?香港和成都出土的史前禮器 | 鄒興華先生(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特別職務)考古)
「手繪文物.燙金利是封工作坊」活動花絮 (14/1/2023)
公眾講座(8/1/2023):神秘的古蜀國(下)─ 從金沙到商業街 | 孫華教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香港教育大學訪問教授)
公眾講座(31/12/2022):神秘的古蜀國(上)─ 從三星堆到金沙 | 孫華教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香港教育大學訪問教授)
公眾講座(30/12/2022):「金沙之光 — 古蜀文明展」專題講座 | 朱章義先生(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館長)、謝林先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及王筱栩先生(四川省文物信息中心主任)
公眾講座(3/12/2022):活化後的戰前唐樓 ─ 雷生春 | 林中偉先生(香港建築師學會古蹟及文物保育委員會副主席)
公眾講座(19/11/2022):建築特色與伊斯蘭信仰 ─ 回教清真禮拜總堂 | 張大恩先生(中華回教博愛社執行委員會副主席、前拓展署港島及離島拓展處處長)
公眾講座(6/11/2022):和衷共濟 ─ 東華善業對海內外華人的貢獻 | 冼玉儀教授(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名譽教授)
公眾講座(5/11/2022):香港的建築故事 ─ 以香港大會堂為引子 | 馮永基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兼任教授)
公眾講座(29/10/2022):火龍舞動街坊情 | 廖迪生博士(香港科技大學榮休副教授)及陳德輝先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坑舞火龍傳承人、火龍總指揮)
公眾講座(15/10/2022):活化薄鳧林牧場 ─ 承繼前人公益志願與開拓精神 | 冼昭行先生(薄鳧林牧場督導委員會成員)
公眾講座(8/10/2022):原配憾事 ─ 何東夫人麥秀英的上水足跡 | 鄭宏泰博士(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社會與政治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公眾講座(3/9/2022):保良局關帝廳瓷相中的香港望族 | 丁新豹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席教授)
公眾講座(13/8/2022):保良三遷 ─ 由上環到銅鑼灣 | 楊秀玲女士(保良局歷史博物館館長)
公眾講座(6/8/2022):前清探花陳伯陶與九龍城侯王古廟 | 溫佐治先生(「程尋香港」聯席創辦人)
公眾講座(30/7/2022):百載情長 — 細說瑪利諾修院學校的保育 | 何敏慧女士(瑪利諾修院學校小學部校監)及關美鸞女士(「文物復現 繡閣猶馨」保育項目组成員)
公眾講座(25/6/2022):英童在九龍 — 從九龍英童學校到中央英童學校 | 馬冠堯先生(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兼任副教授)
位於彌敦道的前九龍英童學校是本港現存最古舊的英童學校建築,於1991年列為法定古蹟。該校於1923年改名為中央英童學校,1936年遷至何文田,戰後再改名為英皇佐治五世學校,校址現為二級歷史建築。是次講座將回顧外籍人士爭取在九龍成立英童學校的故事,以及該校在戰前的轉變。
公眾講座(11/6/2022):番書與黃龍 — 談清末的皇仁書院華人精英 | 黃振威博士(中國近代史研究者)
皇仁書院於1862年創校,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年歷史,是香港早期的精英搖籃,不少校友更對中國近代發展有重要貢獻。講者將集中介紹清末的皇仁書院校友,探討他們對近代中國的貢獻。
公眾講座(28/5/2022):宗族與教育 — 廈村鄉鄧氏宗祠及村校讀書樂 | 鄧妙薇女士(元朗廈村鄉原居民友恭堂義務導賞員)
是次講座將透過分享友恭學校、芳春貧民免費學校和士宏書室的辦學歷史,讓大家對廈村鄉舊日的鄉村教育有一概略認識。
「刻畫大埔:文物建築遊蹤」網上導賞團(21/5/2022):吳韻怡女士(建築文物保育師)
負責復修舊大埔警署的建築文物保育師吳韻怡將會從文物保育角度介紹大埔歷史建築,更會即場示範建築速畫。希望參加者從建築導賞及速畫互動,探索大埔的前世今生。
公眾講座(30/4/2022):擴增實境與三維模型 — 中西區學校建築 | 黃棣才博士(香港教育大學科學與環境學系講師)
是次講座將會介紹擴增實境技術,並在虛擬空間遊覽和欣賞中西區一些已獲評級的學校建築。
公眾講座(16/4/2022):「結構、形制與環境」| 吳鼎航博士(珠海學院建築學系助理教授)及「現代科技如何讓文物保育從二維走進三維」| 杜永德博士(珠海學院建築學系助理教授)
講題一:中國傳統民居建築是古代匠師的智慧結晶,實用之餘時常給人一種含蓄的美感,它的「美」究竟在何處?這種建築「美」實際上是匠師實踐與技藝上的呈現,其精髓在於建築本身忠實地遵循木結構的特性進而成就了形制上的美 — 一種對於建築環境最真實的反應。 講題二:如果我們能夠將過去重現眼前,到底會是怎樣的一回事?通過三維掃描、三維建模、三維列印和虛擬 (VR) /擴增實境 (AR) 等先進的三維技術,文物保育人員可以從新的角度分析、歸檔、保存和展現歷史文物。現代科技能迅速和準確地記錄建築物和文物的三維數據,並在日後將它們重現眼前,讓公眾進一步了解和賞析這些歷史建築和文物,感受意想不到的體驗。
『「大步」走過:大埔歷史蹤跡』網上導賞團(2/4/2022):施志明博士(香港史學會理事)
施博士將透過這個網上導賞團,沿途為大家講解新界六日戰爭、殖民建築特色、傳統村落風俗及大埔交通運輸等內容。
公眾講座(12/3/2022):薄扶林水塘石橋的過去與現在 | 李偉明先生(文物保育、土木及結構工程師)
薄扶林水塘始建於1860年,是香港第一個水塘。水塘內的石拱橋不但是香港水塘中最古舊和唯一以歌德式建築風格建造的石拱橋,更巧合的是石拱橋與週邊的文物建築在風格上亦如出一轍。是次講座除了介紹水塘內的石拱橋和其他古蹟外,亦為大家揭示附近的伯大尼修院和大學堂與石拱橋之間的關係。
公眾講座(19/2/2022):沙頭角協天宮與東和墟 | 阮志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哲學博士)
撮要:位於沙頭角山咀村的協天宮於1894至1895年間重建,以取代原址建於道光年間(1821至1850年)、同樣供奉關帝的關帝廟。沙頭角協天宮與東和墟關係密切,東和墟由沙頭角村落聯盟「十約」經營,於1830至1930年代掌握沙頭角地區的經濟命脈。協天宮是「十約」的主要廟宇,關帝廟重建為協天宮時,東和墟舖號和附近一帶村民均有捐資,反映民間信仰與商業貿易的關係。
公眾講座(15/1/2022):大埔林村鄉的歷史與古建文物 | 沈思先生(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名譽副研究員)
撮要:早於明清時期,不少氏族已在大埔林村鄉聚居和生活。他們將這片谷地闢為26條鄉村,並且以「六和堂」為核心組織起來。隨着社會發展,林村鄉的古貌已漸漸消逝,但仍有不少古建文物被鄉民保存下來,可供公眾觀賞。一些傳統習俗,例如各村落每隔十年合辦的太平清醮,至今亦仍然保留。
公眾講座(8/1/2022):活化舊大埔警署的艱辛與喜樂 | 吳韻怡女士(建築文物保護師)
撮要:舊大埔警署於2010至2015年期間,通過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活化成綠匯學苑,並於2021年被列為法定古蹟。活化前的舊大埔警署經歷頗多改動,講者將介紹建築文物保護師如何憑僅有的舊照片、戰後圖則,協助復修團隊使建築物回復昔日面貌,同時符合建築物條例的最新要求。
「樂匯般官:新法定古蹟分享會」活動花絮(18/9/2021)
影片說明﹕「樂匯般官:新法定古蹟分享會」已於9月18日及11月13日(加場)舉行。這是9月18日的活動花絮。
置頂
講座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