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內容
首頁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歡迎辭
簡介
理想、使命及信念
古物及古蹟條例
公眾節目甄選準則
職員名單
職員名單
文物保育組
技術及顧問組
聯絡我們
香港文物探知館開放時間
昔日通訊
網上文章
常見問題
古物諮詢委員會
最新消息
考古
考古
甚麼是考古學?
香港的考古工作
香港的考古工作
香港具考古研究價值的地點
史前時期
史前時期
新石器時代中期
新石器時代晚期
青銅時代
主要考古發現
主要考古發現
屯門考古發現
馬灣東灣仔北
西貢沙下搶救發掘
大埔碗窰遺址
啟德宋皇臺站
啟德宋皇臺站
沙中綫宋皇臺站的考古工作報告/簡介
提交古物諮詢委員會的進度報告
古物諮詢委員會公開會議及特別會議的會議記錄/討論文件
展覽
專題文章
香港考古資料系統
挖掘及搜尋古物牌照申請
考古研究報告
考古研究報告
香港島
九龍
新界
離島
專題研究
文物地點
文物地點
香港法定古蹟
香港法定古蹟
香港島
九龍
新界
離島
香港的歷史建築
香港的歷史建築
1,444幢歷史建築及新項目的評估
歷史建築標示牌
精選文物地點虛擬遊
香港具考古研究價值的地點
文物影響評估
文物影響評估
進行中的文物影響評估項目
文物影響評估報告
歷史建築研究報告
香港文物地理資訊系統
文物地點名單
活動及影片
活動及影片
香港文物探知館
香港文物探知館
參考圖書館
開放時間及平面圖
位置圖
無障礙設施
減碳成效披露
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
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
開放時間及平面圖
位置圖
無障礙設施
其他由古蹟辦管理的歷史建築及場地
展覽
展覽
香港文物探知館的展覽
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的展覽
碗窰展覽
宋皇臺站考古陳列
館外展覽
展覽圖板
展覽記錄
展覽記錄
香港文物探知館展覽記錄
屏山鄧族文物館 暨文物徑訪客中心展覽記錄
館外展覽記錄
刊物
社區參與 / 文物之友
社區參與 / 文物之友
社區參與
社區參與
文化飛步遊
文物之友計劃
青少年文物之友計劃
導賞服務
教育活動
教育活動
香港文物探知館的教育活動
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的教育活動
學校活動
影片
文物徑及歷史建築群
文物徑及歷史建築群
大灣區教育文物徑(香港段)
賞.識港大歷史建築
屏山文物徑
龍躍頭文物徑
中西區文物徑
中西區文物徑
中區線
上環線
西區及山頂線
尖沙咀古蹟優悠行
文物徑團體導賞服務
遊覽須知
聯絡我們
文物之友
青少年文物之友
報告及刊物
連結
常見問題
下載區
Facebook
Whatsapp
微博
Twitter
主頁
語言
EN
繁
简
字型大小
分享
Facebook
Whatsapp
微博
Twitter
搜尋
搜尋
去
快速連結
文物之友
青少年文物之友
報告及刊物
連結
常見問題
下載區
流動版目錄
關於我們
歡迎辭
簡介
理想、使命及信念
古物及古蹟條例
公眾節目甄選準則
職員名單
聯絡我們
香港文物探知館開放時間
昔日通訊
網上文章
常見問題
古物諮詢委員會
最新消息
考古
甚麼是考古學?
香港的考古工作
史前時期
主要考古發現
香港考古資料系統
挖掘及搜尋古物牌照申請
考古研究報告
文物地點
香港法定古蹟
香港的歷史建築
精選文物地點虛擬遊
香港具考古研究價值的地點
文物影響評估
歷史建築研究報告
香港文物地理資訊系統
文物地點名單
活動及影片
香港文物探知館
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
其他由古蹟辦管理的歷史建築及場地
展覽
社區參與 / 文物之友
導賞服務
教育活動
學校活動
影片
文物徑及歷史建築群
大灣區教育文物徑(香港段)
賞.識港大歷史建築
屏山文物徑
龍躍頭文物徑
中西區文物徑
尖沙咀古蹟優悠行
文物徑團體導賞服務
遊覽須知
聯絡我們
活動及影片
香港文物探知館
香港文物探知館
參考圖書館
開放時間及平面圖
位置圖
無障礙設施
減碳成效披露
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
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
開放時間及平面圖
位置圖
無障礙設施
其他由古蹟辦管理的歷史建築及場地
展覽
展覽
香港文物探知館的展覽
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的展覽
碗窰展覽
宋皇臺站考古陳列
館外展覽
展覽圖板
展覽記錄
展覽記錄
香港文物探知館展覽記錄
屏山鄧族文物館 暨文物徑訪客中心展覽記錄
館外展覽記錄
刊物
社區參與 / 文物之友
社區參與 / 文物之友
社區參與
社區參與
文化飛步遊
文物之友計劃
青少年文物之友計劃
導賞服務
教育活動
教育活動
香港文物探知館的教育活動
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的教育活動
學校活動
影片
主頁
活動及影片
影片
特輯
特輯
尋找大埔歷史足印:新界行政(上)© 有線電視(2021年7月)
舊大埔警署於一八九九年落成,為新界首間警署及警察總部,亦是新界現存歷史最悠久的警署。舊大埔警署在二〇二一年列為法定古蹟,現時已活化為綠匯學苑,以推動保育及永續生活。
尋找大埔歷史足印:新界行政(下)© 有線電視(2021年7月)
大埔舊北區理民府約於一九〇七年興建,是英國租借新界後最早的民政中心,於一九八一年列為古蹟,二〇〇二年開始用作香港童軍總會新界東地域羅定邦童軍中心。 前政務司官邸於一九〇六年落成,當時坐落於吐露港一小島元洲仔上,由一條基堤與陸地連接。建築物原用作當時新界理民官宿舍之用,後改為政務司官邸,與新界民政息息相關。前政務司官邸於一九八三年列為古蹟,現已改用作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的自然環境保護研究中心。
尋找大埔歷史足印:廟宇和社區(上)© 有線電視(2021年7月)
大埔舊墟天后宮建於清朝康熙三十年(一六九一年),為香港現存歷史悠久的天后廟之一。當年廟宇原位處海濱,因歷年填海擴地,現已坐落於大埔市中心。大埔舊墟天后宮在二〇一〇年獲確定為三級歷史建築。
尋找大埔歷史足印:廟宇和社區(下)© 有線電視(2021年7月)
大埔文武二帝廟由七約鄉眾合力興建,於一八九二年落成,是太和市議事、仲裁和祭祀的場所。文武二帝廟於一九八四年列為古蹟。 舊大埔墟火車站建成於一九一三年。此火車站以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建造,有別於過往九廣鐵路沿線其他西式設計的火車站。舊大埔墟火車站於一九八四年列為古蹟。
尋找大埔歷史足印:祠堂和圍村(上)© 有線電視(2021年6月)
敬羅家塾位於大埔頭村,是大埔頭鄧族的家祠,曾作書室之用,現仍是族人聚會和舉行傳統節日活動的地方。敬羅家塾於一九九八年列為古蹟,建築物的全面修復工程於二○○一年一月竣工,而是次修復項目榮獲該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的優異項目獎。
尋找大埔歷史足印:祠堂和圍村(下)© 有線電視(2021年6月)
梧桐寨邱氏宗祠據說約建於一八〇〇年。祠堂屬兩進一院一開間的建築,牆體以青磚築砌,已被批灰,支撐著人字木結構的琉璃瓦頂,正脊兩端飾以夔龍。梧桐寨邱氏宗祠在二〇二〇年獲確定為三級歷史建築。 大埔泰亨灰沙圍約於三百至四百年前由泰亨文氏所建,築有圍牆、門樓及四角更樓,亦曾建有護城河。時至今日,護城河已被填平,門樓亦已被重建,只有部份圍牆及更樓尚存。灰沙圍圍牆於二〇一〇年獲確定為三級歷史建築。
尋找大埔歷史足印:商貿和交通(上)© 有線電視(2021年6月)
位於大埔樟樹灘的協天宮主要供奉關帝,建築年份已無從考究。相傳因風水關係,協天宮採用面向馬鞍山的設計。在二〇一〇年樟樹灘協天宮獲確定為三級歷史建築。 於一九一〇年九廣鐵路通車時,舊大埔滘火車站是當時其中一個最早運作的火車站,旁邊設有碼頭,兩者組成大埔區一個貿易及交通運輸樞紐。
尋找大埔歷史足印:商貿和交通(下)© 有線電視(2021年6月)
大埔碗窰曾是新界的陶瓷工業中心,生產青花瓷器。在碗窰進行的考古調查發現了從採礦到入窰裝燒各項工序的遺蹟,是香港重要的文化遺產。大埔碗窰村碗窰於一九八三年列為古蹟。 樊仙宮位於大埔上碗窰,是上碗窰村和下碗窰村的主要廟宇,相傳由馬氏興建,以供奉陶匠的守護神樊大仙師。根據懸掛在正廳的木牌匾刻,該廟的歷史已逾二百年。樊仙宮於一九九九年列為古蹟。
般咸官小:防空洞、傅科擺 校園滿布歷史足跡 © 有線電視(2021年4月)
般咸道官立小學校舍建於一九四〇年至一九四一年,為羅富國師範學院的舊校舍,該學院於一九三九年成立,是香港首間全日制師範學院。般咸道校舍於二〇〇〇年一月二十五日起成為般咸道官立小學校舍。般咸道官立小學於二〇二一年列為古蹟。
孔聖講堂 © 有線電視(2021年4月)
孔聖講堂於一九三〇年代落成,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用作發揚儒學的建築,不少著名學者例如郭沫若、茅盾和饒宗頤均曾在此演講。孔聖講堂於二〇二〇年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達德公所:唯一專為鄉約聚會、祭祀、市集管理而建公所 © 有線電視(2021年3月)
達德公所於二〇一三年列為古蹟,是本港現存唯一專為鄉約(村落聯盟)聚會、祭祀,以及作為市集管理處而建的公所。
古燈重生 © 有線電視(2021年3月)
位於都爹利街南端的石階及竪立在石級兩旁欄杆上的四盞煤氣路燈於一九七九年列為古蹟。二〇一八年九月十六日超強颱風山竹襲港時,石階及煤氣路燈受到嚴重破壞。修復工程於二〇一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竣工。
置頂
特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