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局在10月23日公布香港首次发现恐龙化石,市民对这消息反应热烈。在香港地质公园内赤洲出土的恐龙化石,经局部清修后在香港文物探知馆展出,自10月底至今共录得近3万参观人次。
发现恐龙化石消息公布后翌日,我和古物古迹办事处(古迹办)的考古团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脊椎所)专家和渔农自然护理署(渔护署)人员,随即到赤洲展开发掘。最终,团队共发掘到约30块含恐龙骨骼化石的岩石,当中所含恐龙化石实际数量,待清修完成后方可确定。古脊椎所专家及香港古生物学家详细检查化石发现地点,确定所有外露化石已移走后,发掘工作正式告一段落,渔护署署长亦于12月12日撤销封闭赤洲。
另一方面,建筑署密锣紧鼓在九龙公园香港文物探知馆庭院搭建工作室,展示及供专家清修化石。工作室现已完成,并命名为「恐龙会客室」,将于明日正式开放予公众参观,标志化石研究工作进入新阶段。
「恐龙会客室」分为清修区和展示区,访客可以近距离观看专家在清修区清修化石工作,也可以欣赏经清修和未曾清修的恐龙化石,以及在香港发现的其他化石,例如水生动物介形虫、菊石及蕨类植物。在「恐龙会客室」展出的恐龙化石会因应清修成果更新,市民在不同时候参观将有不同发现和体会。
「恐龙会客室」分为清修区和展示区,访客可以近距离观看专家在清修区清修化石工作。
回顾赤洲的发掘工作,团队克服了不少困难和挑战。首先,赤洲位处赤门海峡以东,经常刮大风,每年只有少数日子适合登岛,团队需争分夺秒,尽快完成化石发掘。自10月下旬,团队先后因台风「潭美」袭港和天雨而需更改日程。另外,赤洲全无登岸设施,团队带同工具登岛殊不容易,而含化石的岩层位于斜坡,亦为团队带来额外挑战。
由于恐龙化石埋藏于十分坚硬的沉积岩层,团队先要小心观察化石分布,确定位置后,由古迹办人员在专家指导和协助下,使用重型工具小心翼翼在坚硬的砂岩发掘,过程中同时要小心保护化石。专家又发现砂岩中可能包含零碎的恐龙化石,在发掘大块化石时,工作人员需特别顾及化石碎块,增添发掘难度。工作人员在斜坡上手持重型工具,难以发力,有时要花上一小时才能凿开一小块岩石。
古物古迹办事处(右)及渔农自然护理署(左)人员讨论化石发掘安排。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小心掘开岩石。
工作人员把发掘出土含恐龙化石的岩石记录装箱后,搬运至石滩,再运到古迹办仓库。
我与香港古生物学家、古迹办的考古团队和渔护署人员到赤洲详细检查化石发现地点,确定所有外露化石已移走后,发掘工作正式告一段落。
专家指出,香港发现恐龙化石的地层和广东省一些发现恐龙化石的地层相似,远古地理和生态环境也相近。赤洲的恐龙化石属白垩纪,广东省境内也有同年代的恐龙化石,曾发现河源龙、南雄龙和始兴龙,以及大量恐龙蛋化石。我们期待,化石经清修和鉴定后,相关研究有助于探索香港远古时期的恐龙和古生态面貌。
远古时候的赤洲、大鹏湾以至附近的深圳,地理环境与现时状况很不一样。在这一带生活的恐龙是甚么品种?习性如何?生活环境又是怎样?这些疑问需要我们与专家一起探索和研究。
古脊椎所专家与古迹办考古组人员清修含恐龙化石的砂岩。
古迹办会与古脊椎所及渔护署继续合作,举办公众讲座和古生物工作坊。古脊椎所专家将于12月21日下午二时半在香港文物探知馆主讲三场讲座,分享恐龙研究的历史与方法、给化石照X光拍出的演化故事,以及史前人类生活片段。有关「恐龙会客室」和讲座的详情,可参阅古迹办网页(www.amo.gov.hk)。
作者为文物保育专员蒋志豪
(本文刊于二〇二四年十二月十九日《am730 ─ 古迹.寻珍》专栏)